【文物中的历史】
国宝大克鼎与我国最早的“寒”字
大克鼎(上海博物馆藏)
大克鼎铭文所记录的“寒”字。(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
倪方六
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两个节气,分别是小寒和大寒。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寒”:“寒,冻也,冻当作冷。”迄今为止出现得最早的寒字,是从一件青铜国宝文物上发现的,它就是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大克鼎。
说起这件国宝大克鼎,还是很有故事的。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阴历六月,陕西岐山扶风任家庄村民任致远在村东南的一条沟内挖出宝物——一批西周窖藏青铜器。
任家庄,处于周人发祥地周原的中心区域内,这批青铜器很可能是雨后露出来的,恰好让村民看到了。
当年地下的宝物谁发现就是谁的,全被村民悄悄挖回了家。曾在陕西任知县、与金石界吴大澂等人皆有交往的韩古琴,当时正在陕西,亲眼看到了一部分出土器物,其记述道:“岐山扶风之交,农人取土得铜器甚夥。”
这批青铜器总共有多少?一说三四十件,一说七十多件,如1935年武善树编《陕西金石志》(卷十)则称,“共得钟鼎尊彝等器七十余。”更有称一百多件,如1930年罗振玉著《贞松堂集古遗文》一书中,引时琉璃厂估人(中介)赵信臣的话称,“当时出土凡百二十余器。”
这些说法都有可能,因为这一带是“宝地”,周边不时会有宝物冒出来。数量较大的窖藏发现,如1940年,任家村西南的土壕内,又发现了一处西周窖藏,出土的青铜器据说有140余件,与光绪十四年村民任致远发现的青铜器有密切关联。
巧合的是,发现这批青铜器的是村民任致远之子任登肖,父子两人相隔半个世纪,先后发现了贵重的青铜器。而任家也从此与文物和考古结缘,任登肖的孙子任周方,198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后任宝鸡青铜器博物馆馆长,还参与了法门寺地宫唐朝窖藏文物的发掘。
1976年,在紧邻任家庄的庄白村也发现了一处大型西周窖藏,出土青铜器103件,铭文长达284字的国宝史墙盘,就是这批青铜器里的。
村民任致远发现的青铜器几乎全被卖了。当时,西安等地文物贩子听说后,纷纷赶到任家庄“收古”。剩下一些青铜器,后被任致远拖到西安去卖,但没卖成。这些丢弃的青铜器不知所终,好在不少已售文物有了下落。
这批青铜器非常珍贵,其中作器者为“克”的15件青铜器最有价值,含一组列鼎,从大到小计7件,称为“小克鼎”,另有一件“大克鼎”。根据铭文推测,“克”是周王身边的一位重臣,职务是“善夫”。因周时葬制“诸侯七鼎”,“克”的地位和行政级别不低,也相当于诸侯。
这批青铜器出土不久后,便有文物贩子将所得部分器物带到京城出售。其中“大克鼎”,先为山东人柯劭忞买下,后被咸丰二年(1852年)进士(探花)、官至光绪工部尚书的潘祖荫得到。潘祖荫得鼎时间,当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的正月。
此事当时在京城金石界影响很大,时人陈寅生光绪十七年(1891年)七月跋大克鼎拓本,称:“潘文勤公博求钟鼎古器,收藏甚富。戊子岁获得周克鼎一器,由关中运以至京。形质丰伟,殊为大观。”
潘祖荫得此鼎,自然也十分高兴。据《潘祖荫年谱稿》记述,光绪十五年(1889年)正月二十,潘祖荫招呼了一大批朋友到家中饮酒,请大家一起赏宝,释读铭文。
潘祖荫请来的都是京城金石名流,收藏达人,大家都为这件绝世珍器惊叹。这件青铜器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腹径74.9厘米,腹深43厘米,重201.5公斤。鼎口有大型双立耳,口沿微敛,方唇宽沿,腹略鼓而垂,称敛口侈腹。鼎足着地点比上端略宽大,重心略向外偏。鼎颈部饰有三组对称的变形饕餮纹,相接处有突出的棱脊;腹部饰一条两方连续的波曲纹,环绕全器一周。鼎足上部则饰以饕餮形象。鼎耳饰有相对的龙纹。最难得的,是腹内壁铸有铭文2段,28行,290字。令大克鼎身份大增的,正是这铭文。
铭文之漂亮之珍贵:一是在于字体。铭文前段14行有阳线格栏,后段格栏制范时除去,字大小统一却不失灵活,笔势圆润有劲力,精美端雅。二在于内容。内容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主要是“克”颂赞祖父师毕父,后半部分讲述周天子重申对“克”职务的任命,并赏赐礼服、土地和奴隶,铭文所记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和官制的重要资料。在290个字中,发现了迄今最早的“寒”字。
在二十四节气中,有两个节气以“寒”为名,即最后两个的小寒和大寒。“寒”,给人最大的感受是“冷”,两字合起来就是冬天和冬季的全部——“寒冷”。那么,古人为什么不及“小冷”“大冷”作节,而用“大寒”“小寒”?全在“寒”这个字本身,太形象了,比“冷”字更能表达天寒地冻的概念和程度。
“寒”,应该是人类最早感受到的气候特征之一,但在中国最古老成熟文字甲骨卜辞里,至今都没有发现这个字。大克鼎铭文中有“易女田于寒山”,里面的“寒”字,就是中国最古的“寒”字。
“寒”,这个字在西周时已不是冷僻字,在时间稍晚的西周青铜器“寒姒鼎”的铭文中,也有一“寒”字。
青铜器上的铭字通称“金文”,金文中的“寒”字虽然不是出现在表示天气寒冷的语句中,但字的造型把冬天“冷”的程度表达得淋漓尽致。大克鼎铭文中的“寒”字是会意字,上面是代表屋子的“宀”;下有表示干草的“茻”,和象征水结成冰的“仌”;中间则是一个光着脚的“人”。
这意思相当明了——气温低得连屋里都结冰了,一人抱来干草打地铺,并覆盖到身上,以此取暖御寒,这样的天气才是“寒”。
再说大克鼎本身。潘祖荫在得鼎后的第二年病逝。随后,潘祖荫的弟弟潘祖年将鼎与潘祖荫生前收藏的其他藏品,一起运回了苏州老家。
大克鼎从此成了潘家的传家宝。大克鼎在已出土青铜器属于重器之一,价值连城,是宝物中的宝物,潘家藏宝的事情不胫而走。不少贪宝的人都想得到大克鼎。
民国初年,曾有美国人欲花重金购走大克鼎,但潘家不为所动。民国时苏州官府也欲占有大克鼎,新大楼落成时动员潘家珍藏的大克鼎参加“展览会”,潘家看出动机不纯,婉言拒绝。
得鼎最心切的是日本人。1937年,苏州沦陷,潘家知道局势动荡。在潘祖荫父子去世后,潘家由孙媳潘达于支撑门户,为了守护家藏,潘达于让人赶紧做了一个大箱子,悄悄将大克鼎密埋后屋。果然,不久日本人前来寻鼎,如果不是提前埋藏,可能就被日本人抢走了。1944年,潘家将鼎再次转藏。
为什么要转藏?因为埋鼎的地方塌陷下去,木箱烂了。潘家重新请木匠来,做了一个圆木架,将鼎吊弄出来,藏在杂物间。
为迷惑人,屋内放的是破衣杂物,再将旧家具也堆在屋内,然后把房间锁死。外人看起来很破败的,无人会想到潘家把那么值钱的宝物放在此屋内。
1951年7月,从苏州移居上海的潘达于将大克鼎,还有大盂鼎捐献国家,现藏上海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2002年1月18日,大克鼎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0年12月08日【文物中的历史】始于衣冠之礼的古代衣架
- 2020年11月19日【文物中的历史】来自丝绸之路的胡瓶
- 2020年11月17日【文物中的历史】2000多年前的古人为何文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