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公司甘肃新媒体集团庆祝建党百年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讲述红色热土上的红色故事

 2021/02/19/ 06:24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王东 叶海 施秀萍 伏润之 杨唯伟

讲述红色热土上的红色故事

古浪战役纪念馆中的西路军塑像。本文图片摄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铁梁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 东 叶 海 施秀萍 伏润之 杨唯伟

  那里有红色故事,那里有红色故事里的故事。

  (一)

  对这里的每棵树、每块砖,都如数家珍;发生在这里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每个人、每个故事,更了如指掌……走进古浪战役纪念馆,在这里工作了16个年头的馆长王凯,如同一部“红色字典”,一页页翻开战火纷飞的红色岁月。

  1月19日下午,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公司、甘肃新媒体集团“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全媒体主题采访小组走进古浪战役纪念馆,听王凯讲述这片红色热土上,红色故事里的故事。

  “西路军故事感染着我、更激励着我。”近几年,王凯通过寻找和老红军一起生活、工作过的同事,或慰问红军家属、后代,或查找资料,或找专家核实等各种途径,不断搜集、完善、印证、整理党史红西路军故事,仅近两年就搜集到40多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并累积、整理成文字,让那段可歌可泣的岁月又渐渐走出历史隧道,让那些被岁月湮没的可爱的人又一点点露出青春的容貌。

古浪战役纪念馆珍藏的部分西路军文物。

  (二)

  2020年12月的一天,王凯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弄清缘由,王凯一阵欣喜,原来是金昌的一位老同志崔福林。

  70多岁的崔福林,和刘万寿一起工作过,还特别崇拜刘万寿,他的亲身讲述,不仅再次印证,也更加丰满了老红军刘万寿的事迹和形象。

  失散定居在河西走廊的西路军红军女战士刘万寿,是千百名失散定居红军中的一员。

  1936年11月,刘万寿所在的红五军随三十军西行,经古浪大靖、土门、武威到达永昌,建立了河西走廊第一个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永昌人民政府。

  为了保卫新生的革命政权,从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刘万寿所在的红军部队在永昌的八坝、东寨、东十里堡、水磨关、水泉子等地同马步芳的骑兵、马步青的正规军及当地民团苦战20余次,与他们进行了殊死拼搏。最后一次,红军被数倍于己的马家军包围,血战了整整七个昼夜,2000多名指战员牺牲在了永昌大地……

  突围后的刘万寿等红军指战员又参加了更加惨烈的高台血战,部队伤亡十分惨重,军长董振堂和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等近3000人壮烈牺牲。

  劫后余生的刘万寿等十六位同志突围出高台后与大部队失散,在一河道藏匿休整时,被一商人发现后告密,多数同志被敌人疯狂追捕杀害,刘万寿因和一女战友汪霞去侦察探路,听到枪声后隐藏进煤窑中才幸免于难。

  后刘万寿和汪霞四处寻找自己的队伍未果,流落到民勤县的夹河。为了活命,刘万寿与给地主家放羊的贫苦青年闫宗基组成家庭,从此,完全与部队失去了联系,散落到了河西走廊,那一次次惨烈的战斗场景,那些牺牲的同志们英武的形象,深深刻在脑海中,陪伴了她终身……

西路军烈士纪念碑。

  (三)

  2020年11月,带上一束鲜花、一点土特产,王凯带着4名讲解员赴南京,专程慰问92岁的姜文特——红西路军九军特务营营长赵俊的妻子。

  姜文特很是激动,和女儿赵晓宁一起,与王凯一行陷入回忆,丈夫赵俊的伟岸形象又浮现眼前:

  1936年11月,红九军被编为“红西路军”第二纵队,作为左翼由镇虎堡经干柴洼、横梁山向古浪挺进。

  在古浪,红九军遭敌包围,与“马匪”血战3昼夜,终因寡不敌众,弹尽无援,部队损失惨重,趁夜幕掩护撤出古浪。

  部队缩编后,赵俊被调至第27师第81团任作战参谋兼特务营营长。两次倪家营子作战,伤亡更加惨重,九军只剩下两个团一千余人。突出重围后,急行军到达梨园口,敌骑兵跟踪而来。

  在梨园口两侧山头,红九军与敌人展开激烈的争夺战。从上午拼杀到下午,红九军几乎全部牺牲,赵俊和少数幸存者边打边撤,进入山里的康龙寺地区。

  后赵俊与大部队失散,为了革命理想,他或沿路讨饭,或挑担卖梨作掩护,更多的是无尽的饥寒交迫,经过37天的艰难辗转与苦苦追寻,终于找到红二十八军部队——又回到了家。

  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张掖高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时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教育后人,珍惜当下,启迪未来。”王凯说,多少年过去了,但红西路军精神永放光芒,“把发生在当年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讲得更生动、更丰富,让更多人记住并传承、弘扬下去,是我们的职责。”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等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