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评论】春至人间万象新

 2021/02/22/ 09:02 来源:兰州日报 贠小敏

春至人间万象新

  贠小敏

  红红的灯笼,红红的日子,红红的年。进入新时代,过年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欢乐、祥和、喜庆的年味没有改变。特别是当春节遭遇疫情,许多人选择就地过年,把健康平安放在第一位;同时随着新年俗文化的兴起,利用线上线下过大年,人们在时尚、清新、欢乐的气氛中度过新春佳节。

  “虎威驱疫春常驻,牛气冲天福永存。”春节里当笔者从雁滩的一个城中村路过时,看到一户人家大门上贴的自写春联,不禁暗自叫好。在疫情面前,大家都自觉做好疫情防控,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与时俱进过年。迎春牛贺岁,报喜鹊登门,为了丰富群众节日文化生活,春节期间许多部门以手机客户端为载体,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进一步强化“云端”服务,开展线上交流,与线下形成互动,取得了良好效果。省博物馆推出“文化大礼包,陪你过大年”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开展馆藏文物“木牛拉车”和“牛耕画像砖”,介绍牛的习性和与人类的关系,让小朋友了解有关牛的文化和牛的历史。笔者通过市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参与线上举办有奖征文、亲子绘本阅读、圆桌科普、有奖猜谜等文化娱乐活动,足不出户动动指尖学习各种文化知识,感知云服务带来的乐趣。

  春到人间气象新。赏春意,品书香,文化过年,是这个春节最大的亮点。利用春节假期,笔者来到位于金城关的兰州秦腔博物馆、兰州黄河桥梁博物馆、兰州彩陶馆等五个博物馆参观,进馆之前工作人员查验健康码、量体温,有序组织人员进入。从黄河桥梁博物馆知道了黄河名字的来历:《山海经》中称黄河为“河水”,《尚书》中称“九河”,《山水经注》中称“上河”,《汉书.西域传》中称“中国河”。“黄河”之名始见于西汉,《汉书.汉献帝本纪》中有“使黄河发带,泰山若砺”的最早记述,但“黄河”一名直至唐宋时期才被广泛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结晶,也是民族智慧的象征,在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了解到兰州太平鼓、兰州鼓子、永登苦水高高跷、兰州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被选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还有像羊皮筏子、刻葫芦等列为省市级非物质遗产,通过参观亲身感受到兰州历史文化的厚重;在现代文化中,《读者》、《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文化精品享誉全国,更是兰州人的骄傲。在兰州敦煌研究院,笔者参观了复制的巨幅敦煌壁画,深深为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所折服。古往今来牛作为农耕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劳动力,以及牛作为勤勉耕耘、开拓进取、默默奉献的形象,多次出现在敦煌壁画中,表达了人们对牛的喜爱和赞赏,徜徉在艺术的长廊,沐浴着文明的光辉,身心顿觉轻盈。兰州太平鼓是具有浓郁西北风情的鼓舞,素有“天下第一鼓”的美誉,春节期间太平鼓再次在黄河之滨敲响,铿锵有力的鼓点声,打出了兰州人的精气神,也使广大市民感受到浓浓的年味。笔者作为摄影爱好者,一直致力于宣传本土文化,在表演现场拍摄的短视频被抖音选为兰州的好运视频,作为拜年视频推荐到全国,浏览人数达几十万人次,许多在外地过年的兰州人,看了太平鼓视频纷纷留言:“太平鼓令人振奋,打出了太平盛世”,让他们闻到了家乡的年味,有的太平鼓队员留言看到自己的身影上了抖音很自豪。

  不待扬鞭自奋蹄,作为一名兰州人,生活在文明与文化包裹的环境里,能够尽自己绵薄之力为宣传兰州做贡献,我觉得这个春节过得充实也很有意义。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等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