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甘肃】
传承农耕文化 促进乡村文明
曹志政
丰富灿烂的农耕文化,不仅是我国农业文明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积淀了我国数千年传统农业社会的智慧和经验。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传承保护农耕文化正当其时、迫在眉睫。
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自从人类进入原始社会以来,逐渐发展的农业文明便开始在神州大地上传播,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便是与农耕文化相伴而生。传统农业社会人们不断形成了技术经验和智慧体系,也构成了中国农耕文化的优良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着先民的大智慧,历经千百年的发展并形成了我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截至目前,我国确定的国家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91项,其中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项目15项,占全世界的30%,如中国二十四节气、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等。这些丰富灿烂的农耕文化,不仅是我国农业文明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乡愁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随着现代农业技术在广大农村不断推广,传统“二牛抬杠”的农业耕作方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以拖拉机为主的各种农机具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伴随农机加工技术的推广应用,传统的磨面、碾米、榨油等工具逐渐在历史舞台上消失。在城市商场,当人们看到标有“土鸡蛋”“土榨油”“石磨面粉”“手工粉条”等字样的农产品都会优先购买,除了注重绿色环保外,许多人则是因为一种乡土情怀。农耕文化寄托着一代代人的乡愁,进而产生了对故乡的眷恋。农耕文化作为一段历史的见证与记忆,要大力宣传、倡导,把农耕文化中的精华传承下去。
农耕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农耕文化对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实现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深入挖掘、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留住有形的乡村文化,进而推动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注重村落的原始风貌及村庄建筑的修复保护,旅游开发应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把整个村落设计成一个大的民俗博物馆来打造,让人们能在这里找到曾经的记忆。一个民俗味十足的传统村落不仅能吸引游客,更能带动相关传统美食、手工制作、乡村耕种体验等产业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助力。农耕文明中形成的乡规民约,无形中有助于乡风文明,社会治理等。乡村振兴战略中将农耕文化元素融入乡村文化建设中,让农耕文化精华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将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展现出生机和活力而又彰显厚重的文化底蕴,从而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农耕文化,把农耕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让子孙后代受益于这些宝贵文化财富,让农耕文明、稻作文明、海洋文明、工业文明等共同创造出来的多彩中华文化,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积极的精神指引。唯有此,我们才能更好地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
作者系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公司甘肃经济日报主任记者,本文是2020年度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农耕文化历史记忆的影像记录和研究”项目(编号:20YB149)阶段性成果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1年02月02日【思考甘肃】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 2021年01月19日【思考甘肃】以生态补偿机制涵养甘南生态环境
- 2021年01月05日【思考甘肃】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
- 2020年12月16日【思考甘肃】在新起点上加快河西走廊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