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生活下, 老年人的“数字鸿沟”如何跨越?
市民在菜市场扫码进行支付支付。
市民在兰大一院门口申领健康码。
进医院看病出示“健康码”,出行看“行程码”,买菜点餐“扫码支付”,进超市购物,乘坐出租车,网上约车……所有这一切一部智能手机就搞定,方便又快捷。然而,这些年轻人驾轻就熟的生活方式,让没有智能手机或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举步维艰”,他们不会手机支付,不会扫码点餐,不会网上购票……在新技术、新功能愈发便捷的智能数字时代,这些老年人如同“局外人”一样,无法跨越“数字鸿沟”,反而陷在“智能”的困局中。
时代发展不能“抛下”任何一个人。为了帮助老年人搭上“智能”列车,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此后各地纷纷制定出台相应政策,《甘肃省提供便利化服务,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工作方案》也于近日出台并进入实施阶段。《方案》明确,到2021年底前,围绕老年人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推动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务更加普遍,传统服务方式更加完善。到2022年底前,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便捷性不断提高,线上线下服务更加高效协同,解决老年人面临“数字鸿沟”问题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
“局外人”的困惑
“从去年疫情开始,就很少出远门,一般都在小区周边活动。外出要扫健康码,买东西要用手机付钱,我也不会用。”居住在安宁区刘家堡安置小区的胡女士向记者说道,“自己年龄大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年轻人干啥都在手机上,我是看不会也学不来。”胡女士今年刚满70岁,不会使用智能手机。
两年前,为方便日常联系,小女儿花320元给她买了一部老年手机,按键数字大、字体大、声音大、自动报时、操作简便,她使用起来得心应手,“平时就是看个时间,打个电话,很方便。”
去年年底,在外的儿女要经常和她视频,就买了一部智能机。可用了不到一个月,胡女士就搁置一边了。理由是“智能手机功能复杂,每次都需滑动界面,软件种类太多,稍不注意就点了进去,来电话也接不起来,干着急”。除非家里有人在,她才能用视频通话。
66岁的陈先生至今依然记得去年3月份的一天发生的系列囧事。去医院看病,门口贴了很多健康码,要扫码才能进去,自己忙乎了半天也不会,还是旁边的人帮着用微信扫了码。看完病后,打出租车,上车后司机告知“为了安全,不收现金,只能扫码”,可手机微信里没钱也不会操作,只能下车。坐地铁去买票,用现金和扫码支付都可以,现金投币是5元、10元、20元的纸币或1元硬币,但他身上只有3元纸币也不能用。
陈先生一边回忆自己的窘态,一边说:“社会发展太快了,数字时代,我们老年人掉队了,都跟不上了。”语气中既有感慨,也有失落和困惑。
面临多种“困局”
“疫情期间,各地发生多起因老年人没有智能手机,无法出示健康码,与公交、地铁、商超等工作人员发生冲突的事情,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日益凸显。”省民盟副主委、省交通运输厅一级巡视员盖宇仙关注到这一社会普遍现象后,在今年全省两会期间提交了《关于帮助老年人更好融入智慧社会的提案》,她认为,随着老龄人口数量快速增长,我们身边不少老年人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在出行、就医、消费等日常生活中遇到不便,无法充分享受智能化服务带来的便利,如何让智能技术发展与老龄化发展相协调,让老年人共享智慧社会便利,不仅体现着社会的文明程度,也是考验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
她指出,进入智慧时代,老年人面临多种困局。
“不能用”:如银行卡、社保卡要人脸识别验证激活,一些老人无法自行办理,特别是行动不便的老人,即便有旁人协助也很难完成人脸识别的窘境。
“不会用”:到银行不会用自助机,只能长时间排队在柜台办理业务;不会使用约车软件,只能在路边招手打车;智能家电操作复杂,基本成了摆设;去医院看病,不会网上预约。
“不敢用”:居家老年人特别是高龄、空巢、失能、留守等重点群体,社交活动少,家庭子女陪伴少,精神生活空虚,面对无孔不入的网络诈骗、电信诈骗,在嘘寒问暖式的套路引导下,很容易陷入骗局。
如何让老年人共享智慧社会便利,帮助老年人融入日新月异的数字时代,盖宇仙建议,要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让老年人办事少跑腿;设置必要的线下办事渠道,推广“一站式”服务,进一步改善老年人办事体验;提升智能产品的易用性和安全性,打通信息联通的“最后一公里”;公共交通在推行移动支付、电子客票、扫码乘车的同时,保留使用现金、纸质票据、凭证、证件等乘车的方式。
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戈银庆同样认为,信息化与老龄化交汇,让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成为当下社会治理的一个新考题。一方面,要加强智能化建设,让老年人享受到切实的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多种途径让老年人学习接受身边的新生事物。同时,社会也要考虑老年人的实际困难,在各类设施设备的应用上还需继续完善。
享受“智能”生活
的确,智能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成为一部分老人的“门槛”和“障碍”, 但同时又悄然改变着另一部分老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
“手机学习起来很费事。”七里河阳光家园的乔女士在春节期间跟着孙女学习使用智能手机,从手机怎么联网,怎么打开微信,怎么找到朋友视频通话,怎么支付等。
“开始看一会手机眼睛就花了,也是学了一个功能忘了另一个。”足足花了三天时间,反复操作后乔女士终于可以轻松掌控手机了,“现在出门买菜、购物也会手机支付了。”此前,乔女士听说过淘宝购物,订外卖,网上挂号,网络订票等,觉得与自己关系不大,“都是年轻人的事”,可身边一些年纪相仿的老人都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时不时订KTV约唱歌,网络购物,拍段视频,自己也羡慕,“现在我也属于银发族中的网游一族了。”乔女士很享受畅游网络带来的便捷。
城关区南面滩社区南河路廉租房6单元的王翠美,怎么也想不到,常年卧病很少出门的她,通过网络看到了外面不一样的精彩世界,也时刻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怀和温暖。
“王奶奶,您今天身体怎么样?早餐吃了没?药吃了没?有啥事您要随时呼叫我们。”3月9日上午10时,城关区虚拟养老院话务员接通了王翠美老人通过“想家宝”发来的视频通话,关心地问候着,这也是王翠美生活的常态。
“自从家里安了这个‘想家宝’,与外面沟通更方便了。”今年76岁的王翠美老人患有肺心病多年,除了夏天,几乎不出门。为了方便沟通,掌握老人状态,城关区虚拟养老院为其安装了可视通话的“想家宝”,一周定期回访,接通后可360度旋转观察室内情况,“视频看不到我时,说话答应一下就知道好着呢。”王翠美老人说,有需要帮助的她就给虚拟养老院的工作人员说了,工作人员会上门服务。去年年底,城关区虚拟养老院还给她发了一部智能手机,她每天刷刷视频,看看电视,和朋友聊聊天,日子过得也快。
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院长秦田田告诉记者,虚拟养老院依托于政府建立的信息服务平台,为居家老人提供家政、餐饮、看护等多方面的生活服务。先后为城关区70多位“三无”“特困”老人家里安装了“想家宝”可视电话,让老人们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多举措破“困局”
甘肃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干部曾博侨说:“‘后疫情时代’下,很多线上、线下服务也都在进行‘适老化’,在科技、信息发展的过程中兼顾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方式,打破老年人的‘智能’困局,不仅是科技进步、城市智慧化浪潮中一个关键节点,也是体现人文关怀,让每一个群体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又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为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省发改委和省卫生健康委近日出台了《甘肃省提供便利化服务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工作方案》,多举措让广大老年人更好地适应并融入智慧社会。
《方案》指出,在需要核查“健康码”的公共场所可由同行家人、友人、老年人绿色通道工作人员代为申领或凭社区、医院开具的有效纸质证明、身份证登记通行。可将“通信行程卡”作为辅助行程证明。不得将“健康码”作为人员通行的唯一凭证,杜绝未用手机申领“健康码”就不让通行的“一刀切”现象。在确保个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推进“健康码”与身份证等有效证件相互关联,逐步实现“刷脸”或“刷卡”通行。
保障老年人打车出行。鼓励网约车平台公司优化约车软件,增设方便老年人使用的“一键叫车”功能,降低操作难度,对老年人订单优先派车。督促出租汽车经营者运费结算支持移动支付的同时不得拒收现金,为老年人支付提供方便。
保障老年人乘坐公共交通。铁路、公路、民航客运等公共交通在推行移动支付、电子客票、扫码乘车的同时,保留使用现金、纸质票据、凭证、证件等乘车的方式。保留火车站、公交IC卡办理点人工售票(服务)窗口,并按个人意愿选择现金、银行卡或电子支付票款,将60岁以上老年人纳入火车站“重点旅客服务”范围,在检票口设立人工通道,提供人工检票服务。
保障老年人挂号等就医服务。各医疗机构实行12320电话、微信公众号、健康甘肃APP、自助机、现场窗口等多种预约挂号方式。完善健康甘肃APP功能,支持家人、亲友通过智能手机代老年人预约挂号。各医疗机构结合自身实际,保留一定比例的现场号源,设置人工服务窗口,建立绿色通道,方便老年人挂号、缴费、打印检验报告。
保留传统金融服务。严格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告示等方式拒收现金的规定。在老年人高频消费的零售、餐饮、商场、公园等服务场所和水电气费等基本公共服务费用、行政事业性费用缴纳场景,支持现金和银行卡支付。各金融机构在营业网点要开设老年人现金业务绿色通道,增加现金循环机具和各种面额现金供应,做好老年客户现金存取款、现金缴费等柜面业务。对行动不便及高龄客户,金融机构要改善服务方式,提供上门金融业务办理服务。
畅通日常消费渠道。商场、超市、便利店等老年人高频消费场所要在推广应用移动支付、扫码下单等新技术、新方式的同时,保留足够的人工现金收付通道,并拓展高龄、残障等特殊人群服务功能。
保障老年人享有文体场所基本公共服务。公园、体育健身场馆、旅游景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县(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美术馆等场所保留人工窗口和电话专线,为老年人保留一定数量的线下免预约进入或购票名额。
文/图 掌上兰州·兰州晨报首席记者 欧阳海杰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1年03月02日30年如一日 免费为老年人理发 悉心照料军烈属 兰州幸福小区里有位“雷锋阿姨”
- 2021年02月08日甘肃省两部门印发《通知》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问题
- 2021年02月03日皋兰什川开展关爱老年人捐赠活动
- 2021年01月21日老年人早起熬粥 年轻人拍短视频 传统腊八有新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