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民生

“最美退役军人”靳玉国:筑梦黄土地 铺就致富路

 2021/03/17/ 06:01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顾丽娟 刘 成

“最美退役军人”靳玉国

筑梦黄土地 铺就致富路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顾丽娟 刘 成


靳玉国向员工讲解苹果包装注意事项。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铁梁

苹果丰收。 陇原红公司供图

苹果装车发货。 陇原红公司供图

  靳玉国是个普通人,人生大部分时间在与黄土地打交道;

  靳玉国做的事又不普通,他因此赢得了不少的荣誉。

  “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甘肃省首届“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平凉市优秀民营企业家”、“陇原最美退役军人”、2020年度全国“最美退役军人”……说起这些荣誉与成绩,年近六旬的靳玉国自豪又平静:是从军的经历带给了自己这一切。

  18岁入伍,24岁退役回家,靳玉国成为静宁县当时最年轻的村支书。自此,他开始带领乡亲们踏上了创业致富路。从动员村民种苹果树到发展果园,从成立果品公司再到开拓静宁苹果大市场,他往后的岁月都与苹果结了缘。

  三十多年来,靳玉国始终践行着“永葆军人奋斗本色,常怀报国为民之心”的家国情怀,保持军人本色和担当,从村里到乡里、从乡里到县里,带领当地群众发展苹果产业脱贫致富,创造多项佳绩,获得许多奖励,是当地干部群众心目中的“能人”和“贴心人”。

  入伍磨砺

  铸就军人本色和担当

  去年12月18日,一个好消息传遍了静宁城乡:退役军人靳玉国被授予2020年度全国“最美退役军人”荣誉称号。他是甘肃唯一获此殊荣的退役军人。

  虽然军营生活已经远去了,但在部队的经历和磨砺,一幕幕依旧清晰印在靳玉国的脑海中。

  1962年,靳玉国出生于静宁县城川镇靳寺村的一个生活困难的家庭,父亲早逝,爷爷奶奶把他抚养长大。

  “爷爷是村里的老支书,经常会给我讲英雄故事。我又喜欢看书,看的听的英雄故事多了,心中就生出一个‘将军梦’。”

  成长于困难年代,从小接受红色革命教育,靳玉国很向往能到部队建功立业,成为一名“将军”。

  1980年10月,高中毕业后,靳玉国参军入伍,来到驻守在贺兰山的解放军某部服役。

  “感觉实现了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当时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干,争取留在部队。”从踏进军营的那一刻起,靳玉国就下定决心要干出一番事业。

  初到部队的情形,多年后靳玉国依然记忆犹新。他清楚地记得,当军车把新兵运到贺兰山的驻守地时,北风呼啸,雪花飘飘,条件比想象中艰苦得多。

  “信念支撑着愿望,虽然很辛苦,但没有灰心。”三个月的训练期,为了干得比其他人好,他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天气里站军姿几小时不走样,修筑工事手磨得毫无知觉也不叫苦,是大家公认最能吃苦的人。

  “一直朝着要比兄弟班、兄弟连做得好的目标前进,觉得再苦再累也没有关系。”靳玉国说。

  经过严格艰苦的训练锻造,吃苦耐劳的靳玉国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战士。入伍第二年当上副班长,第三年当班长,第四年升任排长,光荣入党。

  在他参军后的第四年,传来了驻守部队要裁撤的消息。“当时心里特别难受,觉得还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也辜负了乡亲们的期望。”

  当“将军”的梦想还在,兵就要当到头了,回去后自己干什么呢?最终,靳玉国接受了要退役的事实,开始为返回家乡做准备。

  他说,当时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看到群众都在为新生活努力着,心里想着既然不能继续当兵,就回家带领乡亲们干些事。

  “我和战友商量,回老家后要利用部队学到的东西干些事。”为此,靳玉国买了农村种植养殖方面的书籍,在部队空闲营房内种出了蘑菇,被所在部队评为军地两用典型人才。

  1985年,靳玉国依依不舍地告别了为梦想奋斗过五年的地方,回到老家静宁当了一名普通农民。

  “当兵是为人民服务,当农民照样能为人民服务。”靳玉国这样对自己说。

  返乡创业

  胸怀梦想不轻言放弃

  回到家乡后,靳玉国从头做起,开始了艰难的创业。

  他先把自家仅有的五亩水浇地全部种了苹果树,又把储存多年的余粮卖掉,购入了一台磨面机搞起了粮食加工。

  “刚开始,大家对我的做法并不认可。可看到我种的苹果树结果了,磨面机一天能挣几十元钱,乡亲们慢慢认可了我。”靳玉国说。

  1986年冬,靳寺村党支部改选。大家看他思想新、处事公道,又能吃苦,就推选他担任村支书。年仅24岁的他成了全县最年轻的村支书。

  “想要乡亲们富起来,拿什么致富?”当时村里有几十亩林场,他就把林场以每年1.3万元的价格承包出去,再用这些承包费带领群众办起木材经销站、地毯厂和砖瓦厂。

  村办企业日渐红火起来,全村300多人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领工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

  “1986年县里开始规模化种植苹果,我想自家的5亩苹果都能卖钱,大家一起种肯定也能卖到好价钱。”一番寻思后,靳玉国决定动员村民大面积栽植红富士苹果树,可难题来了。

  “不种粮食以后吃啥?”

  “苹果卖不出去怎么办?”

  ……

  “那个时候大家都种小麦,根本不愿意种苹果,怕卖不出去,怕吃不上饭。”今年53岁的村民靳伟虎便是见证者。

  大家都不愿意种,那就由村社干部先带头种,干出成效来,自然有人追随。靳玉国的一言一行体现出了坚韧、担当的军人作风。“先动员每个村社干部种苹果,然后一户户做工作,讲道理、细算账,鼓励大家种植苹果树。”

  当时有一户村民,说什么都不愿意种。靳玉国便带人去帮他种,可大家前脚刚种上树苗子,他后脚就挖,一连挖了三年,种了三年,这户村民终于被感动了,种上了苹果树。

  就这样,一队一队规划,一户一户种,到1993年,靳寺村的苹果种植终于初具规模。

  但是,靳玉国很快发现随着全县苹果树面积增多,县里的需求市场已经饱和,销售成了难题,当时种了苹果树的村民都跑来质问他。

  “虽然我向大家保证苹果肯定能卖出去,但是到底应该怎么做,我心里也没底。”于是,靳玉国去了陕西礼泉,学习当地的种植和储存方法。回来之后,他带领大家修建了23孔果窖,又引进了静宁县当时第一座自然式通风库。

  有了果窖,靳玉国开始大量收购苹果。随着业务量的增大,他又成立了一家果品经销公司。自此,果品能及时入库收储冷藏,还能瞅准价格高峰批量出库。他经销的苹果终于走出静宁,进入了全国市场。

  虽然果窖是借钱修的,流动资金全靠贷款,但看着一车车苹果从公司运出去,靳玉国由衷地感到高兴。

  成绩来之不易,其中艰辛也只有自己知道。

  “当村支书前七年每个月只有30元工资,没有其他收入,挣的钱全投入公司了,最艰难的时候家里连做饭的柴火都没有。”

  生活上的困难,难不倒靳玉国,他咬牙坚持着。

  还有许多人误解他,他也照样坚持着。

  他刚当上村支书时,村里还没种多少果树,大家一直习惯种小麦。每年冬灌时,由于水资源有限,要随时派人守着分水口,这是村里的一件大事情。

  有一年,为让村民的小麦都灌上水,靳玉国在河沟边守了两天两夜。由于计算失误等原因,轮到他们村时突然没水了,没灌上水的群众急了,围住靳玉国,纷纷指责他。

  “大家都很生气,把我整整骂了半个多小时,什么难听话都有。”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靳玉国当时也觉得很委屈,但他能想通。他觉得既然胸怀梦想,就要敢于担当勇于面对困难。

  “人活着,不应该只为自己,还要考虑怎么样为更多的人做事情、谋利益。”靳玉国坚定地说。

[1]  [2]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