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理论】让井冈山精神永放光芒

 2021/03/26/ 06:56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赵军魁

让井冈山精神永放光芒

  赵军魁

  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优良作风的生动体现,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之一,永远是“革命的传家宝”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到达湖南、江西两省交界的井冈山。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和湘南农民军相继抵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4军。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审时度势,在白色政权的四面包围之中,在井冈山建立起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孕育出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优良作风的生动体现,始终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之一,永远是“革命的传家宝”。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大革命失败后,井冈山的革命斗争靠什么燃起“工农武装割据”的燎原之火、照亮中国革命的前程?靠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理想信念。正因为有着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才会产生在艰难困苦环境中战胜一切困难的超凡勇气,产生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英勇杀敌的顽强斗志,产生在敌人屠刀下慷慨就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才能经受住血雨腥风的洗礼和考验。井冈山一直处在强敌包围之中,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井冈山与外界的交通、贸易几乎完全断绝,食盐、布匹、药材等日用品异常奇缺和昂贵,而山区的木材、茶、油等农产品又不能输出,形势十分严峻。红军官兵经常是红米饭、南瓜汤,甚至靠野菜充饥。然而,红军官兵在这极度困难的环境中,仍然保持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保持着极大的革命热情。为了战胜困难,毛泽东、朱德等红军领导人从不搞特殊化,而是带头过艰苦的生活。井冈山时期,党和红军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经常组织群众兴修水利,组织妇女成立农耕队等,红军官兵在战争间隙也经常帮助群众开展农业生产。井冈山军民不畏艰难、不畏强敌,在党的领导下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彰显了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

  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在一根灯芯的昏暗油灯下,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系统论证了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并根据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极大地鼓舞了工农红军的士气,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为革命道路指明了方向。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敢闯新路,创造性地制定了党领导军队等一系列组织制度和纪律,引领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这一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曲折和逆境面前,不灰心、不气馁,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国内外形势,敢于打破陈规突破苏联经验,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创新之路。这条道路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开拓进取的成功范例,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个伟大创举,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精神。

  依靠群众、勇于胜利,是井冈山精神的基石。紧紧团结群众、依靠群众,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和发展的重要法宝。井冈山时期党和红军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视为最高利益,以亲民政策、有效措施和奉献精神,关心群众生活,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从而赢得了民心。人民也用自己的热血誓死捍卫红色政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规范了红军行为,增强了军民情感,当地青年男女纷纷参军。党和红军同人民群众结成了真正的铜墙铁壁,正是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井冈山的红旗始终不倒。在井冈山时期,官兵平等,军民融合,官兵同甘共苦,军民鱼水情深。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毛泽东同志、朱德同志等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领导人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带领井冈山军民克服种种艰难险阻,打破重重包围封锁,在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态势下,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从而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扩大。

  井冈山精神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培育和形成的革命精神。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升华,是值得全国人民珍视的精神瑰宝,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井冈山精神永远是我们继承和发扬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天,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永放光芒。(作者系甘肃政法大学教授)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