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艺术杂谈】中国画的笔墨精神

 2021/03/26/ 07:22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马明

【艺术杂谈】

中国画的笔墨精神

清白传家远 马 鸣

和美家园 马 鸣

迎春 马鸣

  马 明

  笔墨是中国画的主要元素和精髓所在,具有一定的精神意义和文化符号性,同时也作为传递绘画内涵的手段而不断发展。中国画的审美形式与审美内容都是围绕笔墨而展开的,我国的传统绘画都是用笔墨表现在纸或绢上,笔墨是中国画表现手法的主题。

  用笔与用墨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清人龚贤讲,“墨气中见笔法,则墨气始灵;笔法中有墨气,则笔法始活。笔墨非二事也。”笔是中国画的筋骨,墨是中国画的血肉,两者是密不可分的,笔与墨的关系表现为笔为主,而墨随笔出。一般来说:时而以笔为主,时而以墨为主,没有固定的规律,是学养和内心世界的一种自然流露,论气韵先看笔墨,舍笔墨无以看气韵。笔通常是指勾勒、皴、擦、点等笔法,用干、湿、浓、淡通过渲染表现明暗是用墨。而水的巧妙运用则在笔与墨的完美结合中起着关键的融合作用。

  中国画用笔的主要内容是从书法中来的,古人通过临习书法,掌握书法用笔,了解汉字结构,书写时的起笔、行笔、顿笔、收笔等书法规律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画的用笔。以书入画是对中国画用笔的一种要求,纵观历史,一个时代的书法倾向对绘画的用笔有很大的影响。如唐代绘画,以楷书入画,用笔注重按,转折比较方硬;元人一变,行书入画,行笔疏放飘逸;明人曾有草书入画者,如徐青藤等。董其昌提出,以草隶奇字入画,追求一种古朴和奇趣;清代碑学大兴,以篆书、金石入画,代表性人物如金农、吴昌硕以及齐白石等。还有潘天寿、李苦禅等都对书法有很深的造诣,也善于用笔,足以证明书法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画的用笔,使中国画保持着一种文人书卷气,也保持着中国文化内在的血肉关系。

  用笔需有虚有实,如用线时实入虚出,虚入实出,用笔的干与湿、浓与淡、连与断等,都体现出笔墨虚实的重要性。一般宋代之前的画家用笔较实,元代之后的文人画家,虚多于实,对此,清人恽寿平指出:“用笔时,须笔笔实却笔笔虚,虚则意灵,灵则无滞,迹不滞则神气浑然,神气浑然则天工在是矣”。他认为作品灵动、流畅、神气浑然即是天工,也是神来之笔,这些都是用笔虚而产生的,要笔笔虚,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恽寿平还提出,实处要虚,“古人用笔,极塞实处,愈见虚灵,今人布置一角,已见繁缛,虚处实则通体灵,愈多而愈不厌,玩此可想昔人惨淡经营之妙”。他在这段话中还提出了“虚处要实”,这一点也至关重要,这种辩证关系运用得当,画才能通体皆灵。

  当代中国画坛百花齐放,中国画的风格也有着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追求画面中的点、线、面式的平面构成,创作过程中肌理的制作,画面上特殊符号的应用以及各种特殊材料的使用等。虽然这些作品的确让人看了眼前一亮,与传统的绘画相比,有自身的创造性和特殊性,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笔墨的表现性,破坏了笔墨形式最宝贵的东西——那种在难以重复的偶尔的用笔行墨中所传达的真切、直接的情感。创作者应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新创意。

  总之,要想更好地认识中国画的笔墨,我们不能从单方面思考、认识,需要具备一种全局观。画家应更加深入地研究中国画笔墨的艺术再现性,创作一种符合新时代的笔墨形式,表现新的生活,并赋予笔墨新的意义和内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