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东 叶海 施秀萍 刘健 苏家英
兴隆山,距兰州市区最近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古因“常有白云浩渺无际”而取名“栖云山”,清康熙年间取复兴之意,改名“兴隆山”。
走进榆中,走进兴隆山,就走进了陇右第一名山;同时,也走进了一段气壮山河的革命历史。
3月4日,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公司、甘肃新媒体集团“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全媒体主题采访小组走进张一悟纪念馆,追寻红色记忆,倾听历史回响。
“张一悟是甘肃最早的共产党员、甘肃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甘肃特别支部第一任书记……”随着讲解员李桃花的深情讲解,看着一张张带着时代印记的照片、一件件刻着岁月痕迹的实物,张一悟的鲜活身影,仿佛穿越时空隧道,一步步向我们走来——
张一悟,1895年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资料翻拍)。
举人之子
榆中自古注重教育,至清代,更是书院林立,人才辈出。
榆中县城关镇北关村的张家就重视读书,诗礼传家。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张一悟的父亲张继祖考中举人,在京城任礼部主事,还曾给摄政王载沣教过书。1904年,张继祖因看不惯朝廷的腐败,辞官回乡。
回乡不忘报国,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张继祖眼见家乡教育落后,回乡第二年即在增秀书院的基础上创办了金县小学堂(现榆中县文成小学前身)。
张一悟纪念馆展出的金县小学堂牌匾。(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施秀萍拍摄)
1916年,张继祖又创建了甘肃省公立图书馆(现甘肃省图书馆),1918年8月起任馆长,达十年之久。
张一悟1895年3月3日出生。有这样的父亲,张一悟自小学习成绩优异:3岁接受启蒙教育,7岁进入学堂读书,12岁考入甘肃法政学堂,不久又转入甘肃文高等学堂……
在兰州上学期间,正值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的时期。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失败,10月辛亥革命爆发,全国纷纷响应,校园里传播的宣传民主共和思想、抨击清政府统治的书刊,影响了张一悟,他萌生了走出去的愿望。
1918年深秋的一天,张一悟从甘肃省立第一中学毕业后,和同学张亚衡乘坐羊皮筏子,穿越桑园峡——位于兰州、榆中、皋兰三地交界处的第一个黄河峡谷,顺流而下,经银川、内蒙古,于当年初冬抵达北平。
“榆中三杰”穿越桑园峡模拟情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施秀萍翻拍)
不久,二人一同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在北大求学期间,张一悟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结识了在北大任教的李大钊,并初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拯救中华民族的革命真理。
张一悟阅读过的进步书刊。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张一悟、张亚衡与已在北京大学读书的同乡丁益三参加了五四运动。他们以“甘肃代表”的身份到段祺瑞官邸请愿,强烈要求废除“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还通过书信,把革命斗争的消息传回兰州,动员家乡人民奋起反抗,使新思想、新文化在榆中地区开始传播。
“榆中三杰”
张一悟、张亚衡、丁益三,经常在革命斗争中活跃在第一线,因而被陇籍旅京学子亲切地称为“榆中三杰”。
五四运动后,张一悟等人在北京受到北洋军阀政府追捕。
为了安全,经李大钊推荐,张一悟与张亚衡南下武昌;不久,二人又同时考入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在这里,他们又认识了恽代英。
恽代英在武昌创办了利群书社,公开销售进步书刊,张一悟便常去书社读书。新思想的冲击,加之恽代英等同志的影响,张一悟进一步深刻认识了马克思主义,逐步确立了革命的人生观。
张一悟在武昌高等师范阅读过的书籍。
“三载同窗情深,那堪一朝话别。想来年豪谈痛饮,转瞬都成陈迹。鸿印等闲记,听悲歌初歇,不甘作新亭泣。愿猛击中流楫,他日天涯重聚首,应问成何事业?挥手各西东,欲挽人天浩劫。”1922年3月,从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毕业之际,张一悟和好友在校园抱冰堂合影留念,想着动荡不安的社会、人民流离失所,张一悟在合影照上挥毫写下这首《调寄离亭燕》词。
张一悟(右二)与同学张亚衡(左一)等在武昌校园留影(资料翻拍)。
字字句句,生动映照着张一悟的豪情壮志和远大革命理想。
毕业后,张一悟回兰,先后在凉州镇守使马廷勷部队、兰州一中和兰州女子师范(兰州三中)任教。在教学中,张一悟积极传播进步思想,推行白话文,被指责为“不守规矩的人”、是“异教的传播者”,被迫离开讲台。
张一悟为县里榆中中学推荐的部分书籍。(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施秀萍翻拍)
1924年,张一悟在李大钊和恽代英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张一悟去往武威,在省立第二师范任教。这是一所比较开明的学校,为张一悟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提供了有利时机。
张一悟由李大钊、恽代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油画翻拍)
但张一悟的共产党员身份又一次引起当地政府注意。无奈,张一悟辗转张掖,再回兰州。
尽管张一悟在武威活动的时间只有一年多,却把共产主义思想的第一粒火种,播撒在武威这片热土上。
特支书记
武昌起义后,甘肃进入军阀割据时期。西北边防督办兼甘肃督办冯玉祥为了扩大根据地,接受了李大钊“图甘援陕、联晋图豫”的发展战略,于1925年9月,任命国民军第一军第二师师长刘郁芬进驻兰州,代行甘肃军务督办;李大钊则选派宣侠父、钱崝泉随军赴兰,与先期抵达的张一悟取得联系。
1925年12月,经中共北方区委批准,中国共产党在甘肃的第一个组织——中共甘肃特别支部在兰州正式成立,张一悟任书记,宣侠父、钱崝泉任委员。从此,甘肃的革命斗争开始了有组织的活动,也为建立党在甘肃的统一战线打开了局面——
利用宣侠父、钱崝泉担任国民党党务特派员和政治宣传员的身份,改组临时省党部,加强党部中的左派力量;
除在国民军中开展宣传外,还重点在兰州各大学校、工厂、郊区农村等进行广泛宣传;创办《革命青年》《醒狮》等刊物,组织建立青年社、工会、农会等群众组织,凝聚思想,开展斗争;
在“平甘援陕”战役中,组织市民构筑工事、运送粮草、维护治安、稳定民心、补充兵源,使甘肃真正成为国民军联军东进北伐的后方军事基地;
利用各种机会,发展吸纳党员,培养党务干部,大大加强了党在甘肃的组织力量,为巩固国共合作、领导民众革命运动提供了可靠保障。
……
甘肃特支开展的一系列有效工作,引起了国民党右派势力的极大不满,向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发起攻击。
1927年2月4日,皖江会馆事件后,省、市党部的领导权基本掌握在了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手中。国民党右派分子随即电报冯玉祥,诬告他们在兰造反,破坏统一战线。
不久,冯玉祥电令将钱崝泉等押解赴陕,严办其余人员。至此,中共甘肃特支的活动被迫停止。
“政治要犯”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在甘肃成立“清党委员会”,开始搜捕共产党员。
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张一悟召集在兰州的30多名共产党员,在兰州五泉山嘛呢寺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立即疏散党员,转入地下工作。
1927年11月,张一悟撤往西安。
此后,张一悟化名章子文,或以陕西华县高塘小学教员的身份,或化装成车夫、或以济南第一女子师范教务主任的身份,或领导渭华起义,或智送情报,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还多次在学校、街头宣讲,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恶阴谋,痛斥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1932年3月20日,由于叛徒出卖,张一悟被捕,关押在山东济南第一监狱。
在狱中,敌人残酷地施用了皮鞭抽打、压杠子、坐老虎凳、灌辣椒水等酷刑,要他供出组织和同志,但张一悟始终坚贞不屈,还写下了“无话可说,速我一死”的豪言壮语,表现了共产党人的英雄气节。
虽未得到任何口供,山东高等法院还是以所谓的“危害民国罪”判处张一悟死刑。后经邓宝珊营救,改判无期徒刑。
在狱中,为了抗议敌人对“犯人”的迫害和虐待,张一悟鼓励难友们一起开展绝食斗争。他说:“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但生命是有限的,真理是永存的,为了捍卫真理,生命又算得了什么!”在他的鼓励下,难友们团结一致,绝食斗争坚持了7天,终迫使敌人让步。
七七事变后,在党组织的营救下,张一悟终于走出了国民党的监狱。
英雄儿女
1937年12月底,张一悟前往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寻找组织。当时,张一悟身体非常虚弱,宣侠父即派李屏堂夫妇将他护送回兰州。1938年初,中共甘肃工委委员郑重远为张一悟恢复了党组织关系,安排他在苏联驻兰州领事馆任中文教师。
张一悟回家不久,国民党甘肃省政府主席朱绍良力图拉拢张一悟,还利用与张一悟之父同为清朝举人的国民党省政府秘书长廖元佶出面做张一悟的工作,张一悟果断拒绝。
1939年,苏联驻兰领事馆撤销,为了避开敌人的纠缠和迫害,张一悟很少在家里居住,又留着长胡子,经常化装成道士、医生、算卦相面先生,往返奔波于兰州、榆中等地,从事革命活动。
为了避开敌人的纠缠和迫害,张一悟化装成道士、医生、算卦相面先生,往返奔波于兰州地区从事革命活动(纪念馆·泥塑作品)。
张一悟的舅舅是榆中县城有名的郎中,张一悟从小跟着舅舅学医,酷爱医道。这一时期,张一悟为群众免费治病的同时,广泛宣传革命思想。
张一悟一生追随革命道路,也教育和引导子女走上革命道路。
长女张凌青,12岁就去了延安,因过不惯集体生活,写信要求回家,张一悟立刻复信,鼓励她不要留恋家庭,要做一个勇敢的、对社会有作为的新女性。1939年,张一悟把长子张怀清送往苏联驻兰领事馆工作。1948年,又将次子张华清送往延安。
1950年,张一悟在北京与长子、女儿、女婿合影(资料翻拍)。
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其时,张一悟在大连疗养,医生诊断出他的左肺叶全部溃烂、右肺叶上有三个空洞,震惊之余,对其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深感敬佩。张一悟听到兰州解放的消息后,心情十分激动,一再请求出院回兰工作,组织同意了。
1950年12月26日,张一悟回到兰州,但因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狱中酷刑留下的顽疾,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1951年1月3日晚10时40分,张一悟在兰州逝世,终年57岁。
1951年1月5日,《甘肃日报》刊登张一悟病逝的消息(资料翻拍)。
青山有幸,英魂不朽。甘肃省委、省政府将张一悟安葬在风景秀丽的兴隆山西山脚下,立碑纪念。
为了纪念这位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继承他的革命精神和革命遗志,1951年3月,榆中县委、县政府将停放过张一悟灵柩的北关小学改名为“一悟小学”,后又将学校前的马路命名为“一悟路”。
1986年,榆中县委、县政府在兴隆山卧龙湾革命烈士陵园中专门修建了张一悟纪念亭。2009年,张一悟纪念馆建成并免费向社会开放。
一盏油灯、一本党史、一副眼镜……在张一悟纪念馆尾厅,摆放着的三件革命文物,生动寓意着张一悟及其革命精神,像这永恒的明灯、不灭的火种,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张一悟生前用品。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铁梁拍摄)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1年03月30日【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一部鲜活的教材
- 2021年03月30日【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金塔:形式多样开展学习教育
- 2021年02月03日【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青春之歌世代相传
- 2021年03月30日【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迭部:用活资源 讲好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