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一技在手 致富不愁——永登县红城镇连续4年开展技能培训,惠及上千农户

 2021/04/19/ 22:03 来源:新甘肃 记者 刘健 通讯员 王立命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刘健 通讯员 王立命

  家财万贯,不如一技在手。

  为了让农民拥有一技之长,2018年,永登县红城镇实施千人劳务实用技能培训计划,通过各类实用技术培训,为全镇1000名农民找到致富“技能”。

  让红城镇始料未及的是:培训受到热烈欢迎,报名者络绎不绝。于是,原定一次的培训变成红城镇年年都做的“规定动作”,这一坚持就是4个年头。

  “全镇6573户、2.6万人,接受技术培训的农民达到3000多人,涵盖30%以上的家庭。”红城镇党委书记李庭明说。

  接受培训后,有了一技之长的红城镇农民挣钱的想法多了,出门的底气足了,不少家庭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3月22日,红城镇野泉村村委会院内热闹非凡。一群身穿白色衣服的农村妇女,或手拿菜刀苦练切菜本领,或掂着锅勺熟悉炒菜要领。须臾,她们又聚在一起,认真地听培训老师进行“作业”点评。

  另一区域,30个身穿蓝色工作服的村民拿着焊枪,认真地焊接面前的钢材。

  “听说镇里要举办烹饪培训班,我就请了半个月假专门来学习。”参加学习的农民王金凤一边拿着炒勺一边说。

  王金凤53岁,在兰州市区一家小饭桌做饭。“过去了才发现只能干点切菜、洗菜的零活,挣的钱也不多。”她说,要想多挣钱,就得先学手艺。

  认真听讲,刻苦练习,几天下来,王金凤慢慢地学到不少调料搭配、菜品搭配以及洗菜、切菜方法。

  她说,等培训课结束,一定要回去“亮一手”。

  红城镇地少人多,走出去“闯天下”,是这个小镇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为了让外出务工者有手艺“闯天下”,红城镇对全镇富余劳动力、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及返乡人员进行摸底排查,对有外出意向的予以登记。

  “镇里根据农民需求,确定了不同的培训课程。”李庭明说,农民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

  烹饪培训在野泉村集中进行、挖机培训在玉山村开展、电焊工培训在华山村实施、针灸按摩在永安村举办……几年的农民技能培训,让许多红城镇的农民有了人生新方向。

  “以前想,这一辈子肯定就穷下去了,没想到能摘掉贫困户的帽子。”野泉村51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满敬奎说。

  满敬奎全家4口人、3分地,自己因病干不了重体力活,一家曾深陷贫困。

  4年前,红城镇举办就业增收培训,满敬奎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在国道旁办起了一个洗车房。前不久,听说村里办电焊培训班,满敬奎又积极报名参加。

  “电焊这样的活我能干得动,以后就开个电焊铺,让老婆经营洗车房。”满敬奎说,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和满敬奎一样,红城镇很多村民因为有了一技之长,摘掉贫困户的帽子,正在小康路上阔步前行。

  永安村村民庄得权外出务工时在工地上跟着别人学了一些电焊技术,但按他的话说,学的是“野路子”,也没有拿到技术资格证,工资比工友低许多。

  2019年,听说镇里举办电焊培训,庄得权第一时间报了名。

  “现在技术硬了,一个月在兰州新区能挣7000元,比以前多拿2000元。”庄得权笑着说。

  在华山村村委副主任张天军看来,参加了技能培训的农民,不仅仅有了“一技之长”,更增强了致富意愿和信心。

  “扶贫先扶志,最怕大家没自信走出去。”张天军说,华山村全村500多户人,现在每5户就有1人在外地开馆子。

  除了专业技能培训,红城镇还开展了法律知识培训,让出门在外的农民学习签订劳动合同、解决劳动争议、维权等知识,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开展技能培训,为乡村振兴注入“技能力量”。几年来,红城镇已有2000多人通过各类实用技术培训改变了家庭面貌。

  “培训明年就到第五年了,希望到时候平均每个农户家中至少有1人参加培训,掌握一门技能。”李庭明说。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