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
八十三岁党员讲党课
徐有谦带领党员重温入党誓词。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银辉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银辉
4月25日,天空灰蒙蒙,厚厚的云中似乎裹满了水,稍微一拧,就会滴下雨点儿。可徐有谦老人家的院子里依然围坐着一圈人,那是村里的党员干部和年轻人来听老人家讲党课。
徐有谦是通渭县北城铺镇徐杨村的老党员,今年83岁,已有61年党龄。尽管已从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退休20余载,但乡亲们还是习惯称他“老支书”。
为了给大家讲好党课,“老支书”可没少下功夫。不仅每天看《中国共产党简史》,还把入党誓词等内容一字一字抄写下来。老人说,自己年纪大了,怕记不住,就写一遍。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80个字,一笔一画都工工整整,字里行间透着一位老党员的虔诚之心。
“我活了80多岁,文化程度不高,但最清楚村子里的变化,就是要把自个儿的经历告诉大家。”徐有谦说,“要让人们知道我们的党有多么了不起,多么好。”
徐有谦在阅读党史书籍时写下的读书笔记。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银辉
“入党是我的奋斗目标”
“我出生在1938年,那时候的日子苦啊,吃不饱穿不暖,一条裤子几乎全都是‘补疤子’(打补丁)。就这,家里的孩子轮流穿,老大穿了给老二,老二穿了给老三,就是现在田里稻草人的衣服,都比过去的人穿得好。”“老支书”的党课从曾经的苦日子讲起。他说,只有通过对比才能体会到现在的日子有多“甜”,大家才会感受到党的好。
新中国成立后,穷人翻身当家做主人,但物质条件依然匮乏。“山是和尚头,沟里没水流;吃的是洋芋蛋,顿顿是酸拌汤;十有九年旱,岁岁人发愁。”短短几句话,道出了老一辈人的辛酸。
徐有谦也不例外,直到12岁才开始上“冬学”。因为平时要在地里干活,只有冬天农闲的时候才能去上学,所以称为“冬学”。
“家里给老师交150斤麦子,就跟着老师学一冬天。那时候没有学校,要走3公里的山路,到邻村去。”徐有谦回忆道,“我们就在瓦窑里上课,没有袜子没有棉鞋,上课时一会把左脚放右脚背上蹭,一会又把右脚放左脚背上蹭,手脚都冻出了疮。中午也不能回家,撼(拿)个馍馍吃。”说着,老人用双脚比划着,似乎把大家带到了那段时光——身着薄衣的孩子们蜷缩身子,双手紧抱胸前,时不时哈一口气。但孩子们的眼眸里闪烁着星星一样的光芒,琅琅的读书声回荡在冬日的寒山瘦水中,让大山里的村子氤氲着希望。
“我一心想向党组织靠拢,因为党关心群众,党对人民好,党员叫得响、冲得上。入党是我的奋斗目标。”徐有谦继续讲道,“入党前我是村里的团支书,写了几次入党申请书,直到1960年,终于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老人说,白天在生产队干活,晚上在煤油灯下写的入党申请书。
“我正在地里干活呢,有人通知我去开会,说村里开党员大会呢,让我过去。”老人记得,当时全村共15名党员,见证了自己宣誓的庄严一刻。当把右拳高高举起时,心里除了高兴,更感到沉甸甸的责任。
“从那时起,我就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要开会了,家人不让去,怕耽搁地里的活儿,那我也坚持去参加。在生产队干活,我比其他人去得早,回得晚。不管白天多累,晚上都要挑着煤油灯学习党章。”多年以来,徐有谦一直牢记自己是一名党员,党员就是要带好头,凡事不能含糊,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几缕春风拂过山梁,刚刚吐出新绿的小白杨微微颤动着,似乎也在轻轻点头。
“到了1964年,村里群众信任我,选我当村支书。党员干部不能白当,就要给大家办实事。”徐有谦继续讲道,自己当上村干部后,一直惦念着村里没有学校,这不成,通渭人历来讲究“耕读第”,崇尚读书,偌大的村庄怎能没有孩子们读书的地方?没有学校,那就建学校!
徐有谦老人获得的荣誉证书。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王梓懿
说干就干!
“老支书”记得,那是1966年。他发动全村群众有力出力,有椽出椽,一定要盖一所像模像样的学校出来。
那是人人都激情满怀的岁月。“我们十几个村干部和村子里的壮劳力每天要从10公里以外的地方扛木头回来,两个人扛一根。家里条件好的,有‘担领’(护脖子的一种服装饰件)的就垫在肩上,受苦少;家里条件差点的,随便找件衣服垫上,扛上几次,衣服都磨破了。”讲起过去,老人意气风发。大家听得入神,似乎心中也充满了力量。
徐有谦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全村人用了两年时间,盖了四间教室,用了800多根木头。盖学校剩余的小料也不能浪费,做成了桌椅板凳。
如今,当年所建的小学几经风雨几经修护,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伫立村中。
新换届当选的村党支部书记付志禄说:“全村现在没有一个孩子失学辍学。新中国成立以来,村里还出了17名大学生,其中全日制本科高校毕业生9名。”
看着眼前的小学校园,真是咫尺方寸地,山河换新颜。
“党对群众好,让农村换了模样”
“咱们通渭‘十年一大旱,三年两头旱’,吃水是最大的问题,只要一下雨,人们就赶紧拿出家里所有能盛水的东西放到院子里接雨水。”说着,老人的双眼似乎又闪现出当年盼雨的眼神。
说起“吃水难”,徐杨村村民徐国武深有体会。1970年出生的徐国武,回忆起童年,脑子里就是和姐妹们抬水的画面。“为了抬一桶水,大冬天凌晨三四点起床,天黢黑,没有路灯,全凭记忆,跟着感觉走,也经常摔跤。”徐国武笑了起来,“冬天河水冻住了,就用锤子在冰面上凿个窟窿,脚上穿着布鞋,寒气顺着脚心就渗上来了。”
那时,水比油贵。徐国武记得,洗脸时先把盆靠在墙根,全家人轮流洗,洗完脸的水再给猪拌食用。至于洗澡,更是奢望。下雨了,把脚伸进雨中冲两下。
“再后来有了水窖,吃水有了一些改善。小时候就盼着有水吃,能吃饱肚子,就是好日子了。”徐国武说。
不成想,做梦都不敢想的愿望实现了。2016年,引洮工程的实施,让通渭人民吃上了洮河水,自来水通到家家户户。
吃水不忘挖井人,党为群众解决了实实在在的饮水问题,群众把党的恩情都记在心头。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党真正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现在的政策多好啊,党还把我们的农业税免了,改变了几千年来‘纳皇粮’的历史。”徐有谦一边讲着,一边感叹,“不交税了不说,还为我们发农机补助、种粮补贴,老百姓的日子多舒坦。”
曾经的徐杨村,群众种些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传统农作物。由于陡坡耕地,种植方式简单落后,庄稼所收有限。
1996年,政府在徐杨村投资22万元建成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近年来,又大规模建成了“田成方、路相连”的高标准农田,乡亲们再也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方式种田了。而且国家免了农业税,再不用交“三提五统”了,村民们都满心欢喜。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徐杨村开始发展以畜草种植、牛羊养殖为主的产业。全村畜草种植1046亩,牛存栏320头,羊存栏174只。
以前,村民最怕生病。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来说,一场大病就会耗掉一家积蓄,甚至欠上外债。现如今,农村群众全部纳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保障范围,让群众吃下“定心丸”。
徐国武患有慢性肝硬化,连检查带吃药,一年需花费1万多元。“2019年开始,慢性病也可以报销了,我2020年只花了100多元。”徐国武家还被评为一类低保户,每月补助399元。说起党的政策,徐国武连声说“好”。
“党对我们群众好,让农村换了模样。正因为党的政策好,俺才能活80多岁,现在看病不要钱,娃娃念书不要钱,大家说说,党是不是对人民好?”徐有谦质朴的语言里透露着真挚的爱党之情。
就像洒落在山屲间的山杏花一样,小小的花瓣或白或粉,不那么起眼,但这是她对黄土地最美的诉说,只需看一眼,便已知春。
徐有谦老人在学习。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王梓懿
“我们要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经历了风风雨雨,更懂得党的政策好。我们要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讲到动情处,徐有谦的手伸在空中,轻点两下。
“在新时代,这么好的时代,党员干部一定得把群众的事情办好。”老人停顿了约莫两三秒钟,接着说,“要把公家的事放在第一位,先公后私。”
徐杨村党支部书记付志禄连连点头。付志禄刚当选时,心里没底,“老支书”鼓励他:“别怕,只要靠拢党,为群众做事,和群众打成一片,就什么都不怕。”
“现在我们农村脱贫了,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国家没有让一个人掉队,没有让一个民族掉队。接下来就是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了,靠什么?还是依靠党和群众。”徐有谦每晚7时都会准时收看《新闻联播》,他在讲党课时,思路清晰,还时不时“蹦”出新词汇。
除此,徐有谦每天都看一会儿书。在老人住的房间里,对门的正墙上悬挂着《入党誓词》和《党的宗旨》。挂纸下方,是一个两层的书架,里面摆有《毛泽东选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国共产党简史》等书籍。
老人说,自己这段时间正在学习《中国共产党简史》,已学到了第二章《掀起土地革命的风暴》。翻开书,只见重点之处都被画线标注。不仅如此,遇到党的历史上关键性事件和会议,“老支书”还会做读书笔记和心得。
翻开一本红色封皮横向装订的笔记本,只见徐有谦用蓝黑色钢笔字写着: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庄(严)诞生。”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丢失了革命精神。我是人民的勤务员,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宗旨。”
“农民如今是千年等一回,幸福享不完,我们要跟党奋勇向前。”
……
一字一字读来,一位老党员的赤子之心跃然纸上,让人心生敬意。
除此,在“老支书”家的客房里,墙上还贴着《长征精神》:
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
勇往直前、坚忍不拔的精神,
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
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
大家围坐一起,听徐有谦讲党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银辉
通渭,是一方红色热土。1935年9月,党中央在榜罗镇召开陕甘支队连以上干部会议,进行了进军陕北前的总动员。从此,红军的故事在这里代代相传,长征精神在这里生生不息。
“老支书”讲党课,讲出了这方土地曾经承受的磨难,讲出了今日岁月的温柔,讲出了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英雄的人民。
1986年出生的张堪瑞是北城铺镇党建办主任,听“老支书”讲党史让他“触摸”到了曾经的苦难与辉煌,感受到老党员的一片丹心:“听‘老支书’讲党课,讲过去的故事,对我们年轻人来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们要传承‘老支书’这种一心为民的精神和情怀。”
“‘老支书’教导我们,‘不管干什么,首先把心要放正,做事要认真,这样就算天大的事也能做好。’这句话我记住了。”张堪瑞说。
北城铺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党旭涛说:“‘老支书’讲,我们中国人常说品学兼优、德才兼备,你们看,‘品’与‘德’是放在第一位的,所以,做人,先立德。朴实的语言,讲出了顶天立地的做人之道。”
“听老党员讲党课,也有助于让全村群众凝心聚力,更容易把大家团结起来。”张堪瑞说,“这也有利于推动乡村治理工作。希望多听老党员的党课,希望这样的党课,一直讲下去。”
党课结束,大家意犹未尽。从“老支书”家的院子里出来时,如丝春雨开始轻轻洒落。这方见证过苦难、见证过奋斗、见证过辉煌的山川经春雨的洗涤后,愈发清新。明媚的春意跃然于起伏的山峦田埂,一直铺展到天边……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1年02月27日兰州市焦家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员干部职工悼念陈红军烈士
- 2021年02月09日张掖市城管执法局东街大队党员干部“双报到”壮大社区疫情防控力量
- 2020年09月09日【评论】党员干部应当好光盘行动“引领者”
- 2021年01月12日【图片新闻】天水秦州区罗二社区组织社区党员干部及志愿者深入开展疫情防控宣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