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校园文学】门上岁月

 2021/05/11/ 05:32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苏卷良

【校园文学】

门上岁月

  苏卷良

  女儿上小学二年级,寒假作业上有一道题,要求写出两副自己熟知的对联。女儿没记住什么对联,开始上网查找,很快得到满意的答案。

  看着女儿沾沾自喜的模样,我不禁慨叹万分。小时候,我也做过类似的作业,可那时没有现在这么便捷的网络,只能靠自己。

  最直接的法子,是去自家门前看看,把对联一一誊写下来。我不仅完成了作业,还收集到十几副对联。

  年关将至,大雪在天空中纷纷扬扬,爷爷忙着为家里和邻居们书写对联。我凑过来,添旺炉火,自告奋勇让爷爷写上我说的对联。也就是说,这一年,我说对联,爷爷挥毫,爷孙俩合作得天衣无缝。

  搜集对联的热情,宛若暴雨后的江河水,随之高涨。家人和伙伴们知晓我对对联的执著,走亲串友时碰到对联,也抄下来,第一时间给我。为此,我拿出珍藏多年舍不得用的塑料封皮笔记本,用钢笔工工整整地把对联誊写上去。闲暇,翻看日益“丰盈”的对联,我不禁会心而笑。

  爷爷念过几年私塾,钟情于书法。腊月里,空气凛冽,滴水成冰。室内,火炉烧得通红,火苗舔着铝壶,壶里的水欢快地唱着歌儿。爷爷神情自若,倒墨、润笔、笔走龙蛇,兴致勃勃地写起来。我们几个孙子围过来,竞相拽纸,送纸,伺候爷爷,忙得不亦乐乎。不大一阵工夫,对联便横七竖八地躺在炕上、地上,等墨迹干透,爷爷指挥我们分出上下联,收起来,包好。

  挨到大年三十,下午四五点,光亮从房屋的窗棂里一点点退了出去。爷爷清清嗓子,吆喝起来,我们像从四面八方钻出地面的蚂蚁麇集到上房,开始张罗着贴对联。这时,爷爷的嘱咐像涝坝里的水圈在庭院里荡漾开来,这是上联,小心别贴反了,让人笑话;或是说,四角多抹些糨子,贴牢实,别两三天让风揭了去。我们孩子拿出十二分的热情,个个卖力,希冀得到爷爷的赞赏。

  我算念成了书,可并未因此把字写好。爷爷走了,父亲嫌我的字像蜘蛛的腿腿,乱七八糟,上不了台面。每年腊月,书写对联的活儿由父亲一人操持。

  我曾劝父亲,年货市场里对联堆积如山,买几副得了,何必辛辛苦苦地劳作。腊月里,去小城南关的年货市场逛逛,灯笼、对联和窗花等年货一应俱全,这里是一片火红的海洋。这是浓浓的年味,绚烂的中国红。对联有印刷的,也有书写的;有用金粉写的,也有用墨汁写的;有写成的,也有现写现卖的。可父亲我行我素,早早地备墨裁纸,到了时日,泼墨挥毫。在父亲的心底,唯有自己亲手书写的对联,贴在门上才真实、妥帖,年才算年,日子更像日子。

  后来,女儿上了书法培训班,每次回老家过年,见父亲书写对联,总会评头论足一番。父亲听后,不但没有生气,反倒乐呵呵,让女儿提笔也写几副。有一年,因一些事,回老家的时间推了再推。电话里,我听见女儿对父亲说,爷爷,今年对联你就不用写了,我都在书法班上写好了。女儿长大,懂事不少,而生命更像一种传承,书写对联的任务自然而然落到她的身上。

  岁月更替,世事沧桑,不变的是年,在故土深情地召唤漂泊在外的游子。忙完单位零零碎碎的事,我们一家便火急火燎地赶往老家。村庄近了,村头的那棵老榆树依旧矗立,多像一位慈爱善良的母亲。风在巷道里穿行,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在耳际萦绕。恍惚间,我看见蓝天白云,红墙灰瓦,几盏大红灯笼悬挂在门廊之上。门廊下是两扇乌黑锃亮的油漆木门,木门上镶嵌着几排齐整的门钉,还有一对沉重的门环。当然,对联少不得。只有这样,家才像家,生发出一个庄户人家的殷实和喜气。那些岁月积淀的木门和裁就的红纸饱蘸墨汁书写的对联,散发着岁月的光芒,祥和美好。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