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一座木桥 见证历史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李欣瑶 蔡文正
红军长征曾两过甘南,1936年进入临潭时,由羊化桥进入新城镇;离开临潭时,也是经这座桥,走上了北上之路。
羊化桥,曾是一座官办民用的木桥,延续使用了400多年。据记载,桥头曾种有一片树林,木材不得随意砍伐,专门为修补木桥所用,足见这座桥对临潭的重要。
红军过羊化桥的故事,在临潭广为流传。1936年9月14日黄昏,长途跋涉的红军疲惫地进入了新城镇。在这个小镇上,红军受到了当地百姓的欢迎,他们让出自家房屋,拿出自家的粮食,捐出本不宽裕的物资,热情地迎接红军的到来。
在临潭的40多天,红军建立临潭县苏维埃政府,宣传民族平等政策,唤醒了当地群众反抗压迫的斗争自觉。临潭很多青年受进步思想影响,纷纷报名参加红军。
当年9月30日,红军冒着蒙蒙细雨,精神焕发地离开临潭。就在通过羊化桥之后,当地村民为了保护红军安全前进,防止敌军追击,捐出自家的木材、草料作为引火之物,有些村民甚至卸下自家门板、窗框助燃,烧毁了羊化桥。
这座桥,是洮州商贸流通的重要通道,400年来见证洮州浮沉。红军在临潭停留仅有短短40多天,为什么当地群众不惜自断出行之路,也要保红军安全?
在采访中,我们得到了几乎相同的答案:长征中的红军,无论走到哪里都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他们尊重人民、爱护人民,用实际行动保护人民利益,带领人民奋力反抗压迫,始终不改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
正如标语中所写“红军是穷苦人民的军队”,这支军队从人民中来,一切为了人民。民心汇聚成为一股巨大推动力,助力在逆境中的红军队伍披荆斩棘、一往无前,走上抗日救国前线。
如今,一座现代化的桥梁横跨洮河,连接新城镇与外界。在这座桥的不远处,一些依地势所建桥墩清晰可见,这里是羊化桥的遗址,虽然这座木桥早已没入历史的尘埃,但它却是民心的见证,更是历史的见证。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