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民生

详解!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来了

 2021/05/14/ 09:30 来源:新华视点

  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是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光明工程”。近日,教育部等集中发布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2021年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重点工作,以及《学前、小学、中学等不同学段近视防控指引》等文件,开启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

  当前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状况如何?光明行动提出了怎样的目标和责任?对政府、学校和家庭又有什么要求?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介绍,教育部联合国家卫健委开展的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情况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2019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0.2%,较2018年下降了3.4个百分点;2020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则较2019年有小幅上升。

  从数据上看,2019年,29个省份近视率较2018年有不同程度下降,26个省份完成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规定的近视率每年下降0.5或1个百分点的目标。而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广大儿童青少年长期居家学习,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增加,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的时间减少,导致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有所上升。

新华社记者 骆学峰 摄

  光明行动工作方案强调,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健全完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体系,到2025年每年持续降低儿童青少年近视率,有效提升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水平。

  王登峰介绍,光明行动的核心是“一增一减一保障”。“增”就是要增加学生的体育课,特别是户外活动的时间;“减”就是要减轻不必要的课业负担,包括校内课业的负担和校外辅导的负担;“保障”包括照明环境的改善和近视矫正、技术指导方面的保障,以及“一增”和“一减”在制度设计上和具体行动上的保障。

  具体来说,光明行动工作方案明确了八个专项行动:

  ——引导学生自觉爱眼护眼。其中包括教育学生掌握科学用眼护眼等健康知识,养成健康习惯,认真规范做眼保健操,保持正确读写姿势,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不熬夜、少吃甜食,自觉减少电子产品使用等。

  ——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包括强化对作业数量、时间和内容的统筹管理,寄宿制学校缩短学生晚上学习时间,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校内统一考试次数,引导家庭配合学校切实减轻孩子学业负担,不盲目参加课外培训、跟风报班等。

  ——强化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包括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引导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运动氛围等。

  ——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包括确保手机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教学和布置作业不依赖电子产品,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30%,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等。

  ——落实视力健康监测。包括建立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监测数据库,每年开展全国儿童青少年视力动态监测,努力实现县(区)儿童青少年近视监测全覆盖等。

  ——改善学生视觉环境。包括指导各地改善教学设施和条件,落实教室、宿舍、图书馆(阅览室)等采光和照明要求,鼓励采购符合标准的可调节课桌椅、坐姿矫正器,为学生提供符合用眼卫生要求的学习环境等。

  ——提升专业指导和矫正质量。包括开展近视防控科研攻关,加强防治近视科研成果与技术的应用等。

  ——加强视力健康教育。包括发布不同学段近视防控指引,深入开展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宣讲等。

新华社记者 骆学峰 摄

  值得注意的是,光明行动把“综合防控”作为基本原则,强调“凝聚政府、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学生、家庭、社会等多方合力,多措并举,分工负责,一致行动,共同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

  工作方案明确,每年面向各省级人民政府开展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评议考核工作,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

  家庭,是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王登峰说,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强化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等多项行动,均对家庭提出了相关要求,如“引导家庭配合学校切实减轻孩子学业负担,不盲目参加课外培训、跟风报班”“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运动氛围”“家长要引导孩子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等。记者:胡浩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