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民生

【陇上这碗面】天水碎面

 2021/05/19/ 05:51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叶梓

【陇上这碗面】

天水碎面

  文/叶梓

天水碎面

干碎面

  碎面,是种什么面呢?

  好多人一听这个名字,很好奇,面就面,还碎面,一点也没有西北的豪迈,但它的确是天水的一种日常面食。在天水,人们更喜欢把它叫“雀舌头”。

  天水方言里,把这个字不读麻雀的雀,而读qiao。就像天水方言里把鸟字不读鸟,也读qiao。为什么又把碎面叫“雀舌头”,取的就是形似,因为其状如小小麻雀的舌头。

  有意思的是,天水的乡下,倒不怎么吃碎面,它主要流行在天水老城区,以老西关一带尤甚。

  1

  一碗碎面的诞生,实在是件繁琐又细致的活儿。

  光是面,就很费功夫。不像普通的面,擀好就行了,碎面的面,既要擀成又薄又匀的面,还得稍微晾一会,再切成长约1厘米的小面片。其间的诀窍是,面擀开晾到柔干时再切,切成菱形,要切得又细又匀。然后,将这些形如雀舌的小面片,码在碟盘里待用。

  然后,该做面臊子了。

  碎面的臊子,极考究,和普通的西北面食不同,先把炒好的半熟的鸡丁入锅,用文火慢煮,等香味煮出来了,再配或丁或粒或细丝的海带、榨菜、鸡蛋饼和虾皮,一起烩煮,香味极其浓郁。臊子好了,就煮碎面出锅,浇上臊子,撒些许香菜,配以醋、盐、油泼辣子即可。

  当然,最好再配点凉拌的小菜。

  碎面,因其碎,故不用筷子,而用汤匙。所以,吃碎面不像吃一碗扯面或者拉条子那样,举箸而食,豪迈奔放,反倒有些雅致与温婉了。天水有“陇上江南”的美称,碎面,就很江南。甚至说,把一碗天水碎面放在上海的小弄堂或者苏州的古街深处,也符合那个悠缓风雅的腔调。

  是啊,一碗碎面衬出的正是天水古城的优雅与精致。

  2

  诗人高尚,是我见过的最爱吃碎面的人。

  看他吃碎面,实在是一种享受。他低头不讲话,甚至连桌上的小菜也不怎么问津。一碗快吃完时,他脖子一仰,开始喊了:老板,再来一碗。他能把时间和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这碗刚吃完,下一碗也刚刚端上桌。他接着吃。他不仅把面吃完,还要把汤喝得点滴不留。他一边喝,一边赞叹:这汤鲜啊。每次,他至少要吃两碗,偶尔也会吃三碗。古人喝酒,三碗不过冈,诗人高尚吃天水碎面,不吃两三碗也是不回兰州城啊。吃毕,他抽张纸巾,擦擦嘴,笑眯眯地说:

  饱了!

  旁边作陪的朋友,嘿嘿一笑,说,饱了就好。

  那年月,诗人间的情谊大抵如此,纯粹而美好,仿佛不在奢华的酒席里,就在一碗碎面里。他常去吃的碎面馆,在青年南路拐往步行街的街口。现在,那里已经变成了名牌衣服的专卖店。我离开天水好多年了,也不知道那家店搬到哪里去了,只记得当年午饭时间,吃碎面的人总是排成长队。

  老板也真是精明,从不扩张店面,就让你排队等着吃,反而人更多。

  3

  有一个,旅居西安的湖北诗人黄海来天水,我陪他看完麦积山石窟,就带他去吃碎面。他对天水碎面颇有好感,还写过一首口语诗:

  某一年

  我和诗人叶梓

  在藉河岸边

  吃天下最好吃的面条

  最碎,最味,最鲜

  且酸辣的面

  虾皮和蛋皮

  漂在细菱状的面片上面

  最好看

  他一碗吃完

  又喊再来一碗

  天水方言的雀舌头

  比不上

  这最入味的秦人腔调

  好多年后,天水

  不曾再有这好听的

  叶梓说话

  天水碎面

  一碗吃完

  再来一碗

  时光真是飞快啊。

  一晃,好多年过去了。他现在经常去天水,不知还吃不吃碎面。他是一位优秀的诗人,这几年改弦易辙写小说了——真希望有一天,他把天水碎面也写进自己的小说里。

  4

  2020年冬天,我休假回乡,每日无事,就遍寻天水美食,今日去甘泉吃顿馓饭,明天去皂角吃碗浆水面,后天再去秦安老城吃一碗酸辣肚丝汤,颇有怀旧之趣。忽一日,友人推荐了桃源路的一家鸡汤碎面,遂慕名而往。

  碎面,在天水的美食版图上,其臊子有鸡肉、羊肉和牛肉之分。既然传说中是鸡汤碎面,自然就果断放弃了牛羊臊子。一碗吃毕,果然好吃。它的好,就在于鸡汤,鲜,又浓郁,但浓得恰到好处,油而不腻。细问之,其鸡肉是西秦岭娘娘坝一带的老母鸡,真正散养的土鸡。而且,炖煮的调料极丰富,花椒、大香、桂皮、小茴香、姜,一应俱全。

  只是,这家不起眼的小店,经营的品种似乎太杂了,浆水面、扁食、地软包子都有。其实,不如于众多面食里择其一而终之,走一条专业化的路子,专营天水碎面。我杞人忧天地替她想好了店名,就叫天水碎面馆,朴素,又有独领风骚的霸气,可惜,店主人不太喜欢。

  她倒是对我的建议,比较认可。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