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民俗专家讲解兰州人过端午节 小孩额头画“王”字驱毒

 2021/06/09/ 08:37 来源:兰州晚报 记者 彭维国

民俗专家讲解兰州人过端午节

小孩额头画“王”字驱毒

  “中国端午节”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人们常把吃粽子、划龙舟和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但是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却不是这么简单,它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甘肃省文史馆馆员邓明介绍,古人把五月看作是阴气达到极端而亏、阴恶的害虫萌生之月,此时毒虫趁势而长,疫病时有发生,于是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古人应对“恶月恶日”的办法是以药克毒,沐浴洗毒等,于是端午节逐渐变成一个除瘟避毒卫生防疫的节日,后来又附会加入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的纪念内容,端午节变成了一个包括衣、食、住等习俗丰富的节日。

  端午节也叫端阳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辟邪,后为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历史传说等形成一个重要节日。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午在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初五也就称端午。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传统的端午节习俗活动有吃粽子、饮雄黄酒、挂艾草与菖蒲、划龙舟、洗浴(浴兰)等等,但由于历史、物产、自然环境等原因,各地方又增加了一些地方因素,形成大一统、小不同的特色。

  邓明先生说,在除瘟避毒方面,老兰州是这样做的:端午节前一天,兰州城内各家各户都把水缸装满,人们认为五月五日那天的水含有毒。当天傍晚,人们把大门外的街道和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初五凌晨,在大门外洒上清水,大人和小孩都梳洗干净,用雄黄酒涂抹鼻孔、耳朵、眉心。在男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种习俗叫画额,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兽中之王猛虎(“王”似虎的额纹)以镇邪。还有就是在小孩子们的手腕上系上五色线,象征“五毒”,男孩系左腕,女孩系右腕,孩子们还要戴上荷包,用以避邪驱毒。

  荷包讲究成龙配套,后背戴老虎型大荷包,借其雄风,吓退邪恶;胸前戴两条小荷包,一条为癞蛤蟆(蟾蜍)、大头蝎虎子(蜥蜴)、蝎子、长虫(蛇)、蚰蜒(蜈蚣),俗称五毒,另一条是金瓜、黄瓜、寿桃、辣椒、佛手等时令果蔬及吉祥果品。荷包是节前缝制的,材料为彩绸、香草、彩色丝线等。这时候也是老奶奶、年轻媳妇、小姑娘呈现才艺的时候,他们缝制的荷包图案精美,小孩子们挂在身上相互比美。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彭维国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