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公司甘肃新媒体集团庆祝建党百年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戈壁滩崛起中国“镍都”——金川集团公司建设发展综述

 2021/06/18/ 04:59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周尚业 周丹波 崔亚明 刘成 谢晓玲

【探寻初心】戈壁滩崛起中国“镍都”

——金川集团公司建设发展综述

金川集团镍冶炼厂顶吹炉车间。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周尚业 周丹波 崔亚明 刘成 谢晓玲

  金昌市北京路86号,金川科技馆。“镍、钴、铜、金、银、铂、钯、钌、锇、铑、铱……”展厅内,一个个金属依次排开,讲述着这里“金属王国”的故事……

  从原始的鼓风炉到矿热电炉,再到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镍闪速炉、富氧顶吹熔炼和铜合成式熔炼炉,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多年的发展史,呈现出一部科技进步史。

  6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戈壁荒漠,而今,一座世界500强企业正傲然屹立。金川集团,拥有世界级的矿山资源,被业界称为“金娃娃”“中国的聚宝盆”,金属镍的产量居世界第四、中国第一,被称为中国的“镍都”。

  一块孔雀石

  “这项成果对于当时的中国,意义不亚于大庆油田的发现。”在金川科技馆,金川集团镍冶炼厂镍电解一车间电解班技术班长柴国梁特意把参观者带到一块孔雀石标本前。

  柴国梁所说的成果,就是1958年7月在甘肃永昌县白家嘴子,地质工作者发现的一块小小的孔雀石。

  “就是这样一块石头,促成了上世纪中叶中国一项重大地质找矿成果的诞生——金川镍矿的发现。”柴国梁说。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金川镍矿发现之前,中国一直被视为“贫镍国”,镍成为我国唯一凭票供应的金属产品。在当时,从国外进口1吨镍,要用15吨上好的对虾或73吨优质小麦才能获得。

  “发现了孔雀石,接下来就是沿石索矿。”金川科技馆讲解员向参观者详细介绍从发现孔雀石到采集矿石标本、化验,最终确定开采价值整个过程。

  地质工作者将采集到的第一批矿石标本送往化验室,1958年10月13日,报出了金川镍矿第一张化验单,检测结果说明矿石的镍达到了工业品位。

  “化验检测结果为最终勘探奠定了基础。”讲解员说,经过勘探,证实金川镍矿是一座特大型硫化铜镍矿床,位居世界同类矿床第三位。“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不仅是巨大喜讯,更是希望。”

  1959年金川镍矿正式开发建设,共和国镍钴工业的崛起便与“金川”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金川镍矿建设之初,没有技术,资金短缺。为此,金川公司从投资少、见效快的最原始的鼓风熔炼炉开始练兵,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打通了生产工艺流程,填补了我国镍钴工业的空白。”参与镍矿建设的安淑云老人回忆说。一边建设开采,一边继续勘探,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

  金川镍矿不仅镍、铜、钴储量巨大,同时还伴生铂、钯、锇等近20种有价元素,矿床之大,矿体之集中,可供利用金属之多,世界罕见。

  “开发金川,不仅开发了一个特大型镍矿,也连带开发了一个大型铜矿、一个大型钴矿和一个大型贵金属矿。”安淑云说。

  镍铜钴铂族金属是现代航空工业、国防工业和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金属。至此,金川镍矿肩负着我国主要镍资源供给的重任。金川资源能否可持续开发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镍铜钴铂族金属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前景,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60多年来,围绕开发利用这些稀有金属,几代金川人励精图治,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历经艰苦创业、科技兴企、走向世界三个重大历史阶段,在茫茫戈壁建成特大型采、选、冶、化、深加工联合企业,奠定了我国镍钴工业的坚实基础。

  “目前,金川集团已建成世界上最先进的镍闪速炉熔炼、富氧顶吹镍熔炼、铜合成熔炼、矿热电炉炼铜、铜自热炉熔炼五大生产系统。冶炼厂拥有各类大型冶金炉窑38座(台),这在全世界都是少有的,被称为有色冶金企业的‘炉窑博物馆’。”金川集团镍钴研究院副院长王贤来说。

  第一次飞跃

上世纪50年代,金川矿山的建设者们白开水和馒头就是一顿饭。(资料图)

  在金昌市金川区西南部龙首山脉北坡,有中国最大的人造天坑——金川露天矿老坑和亚洲最长的主斜坡道。金川露天矿老坑是一座长1300米、宽700米、深310余米的椭圆形人造天坑。这里是金川集团挖出“第一桶金”的地方,也是我国镍工业基地起步的地方。

  如今,经过综合治理,这里已成为游客慕名前来的“打卡”地。

  金川集团三矿区工人李双胜常来这里。李双胜2008年从陕西渭南来到金川集团后,一直在三矿区从事井下作业。面对最早的矿坑,即使常年在井下作业的他也不由地感叹:很难想象,第一代金川人付出的艰辛。

  “今天,我们作业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科技创新不但为我们的安全保驾护航,也使得我们作业效率更高。”李双胜说。

  李双胜工作的矿井采区在地下600米左右,走进这里,一个挨着一个的“六边形矿道”犹如巨大的蜂巢排列着。“这是矿石开釆后尚未填充的通道,这些坑道随后都要采用先进技术进行加固。相较于传统方形、斜面矿道,六边形‘蜂巢’结构的矿道更加稳固,安全性更高,这是几代矿工从实践中摸索出的经验。”李双胜说。

  经验是创新创造的基石。自1958年金川镍矿发现起,金川集团就肩负起甩掉我国缺镍少钴帽子的重任。金川人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不断探索,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

  从最早的露天矿老坑,到现在处处都蕴藏着最新科技的井下开采区,金川集团三矿矿长王小平自豪地娓娓道来。

  1964年9月,金川集团设计年产1200吨高冰镍含镍量和设计年产300吨电解镍的第一条冶炼生产流程建成投产,当年生产出高冰镍2041吨、电解镍22.43吨,开启了金川电解镍生产的历史。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金川集团被列为全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三大基地之一,并由此跨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1983年镍产量首次突破万吨大关,1984年镍产量1.5万吨,1985年镍产量达到2万吨,成功迈出“三年三大步”。金川集团实现了发展史上第一次飞跃,成为国内依靠科技进步发展企业的典范。

  ——上世纪90年代,在科技联合攻关下,亚洲第一座、世界第五座镍闪速炉建成,金川集团成功跻身世界镍冶炼先进企业之列,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够在同一家工厂将多种有价元素分离提纯的企业。

  ——1999年金川集团镍产量达到4万吨,实现在改革开放初期基础上“翻两番”的目标。以“闪速炉、铜自热炉、富氧顶吹炉”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标志,大量采用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先进技术,实施了从采矿、选矿、冶炼、环保、循环经济、新产品开发等一系列技术攻关,实现了镍、铜、钴、贵金属、化工、环保技术全面提升,有力提升了我国镍钴工业整体水平,使金川集团跻身世界大型现代化镍生产企业行列。

  “镍精矿进入闪速炉体,从颗粒到形成熔体,只需2.3秒。”曾参与镍闪速炉建设的原闪速炉车间主任赵长江自豪地说,“镍闪速炉等诸多重大项目建成投产,使金川集团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1]  [2]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