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科教

陇西县渭州学校:打开春天 静待花开

 2021/06/18/ 05:19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崔银辉

渭州学校:打开春天 静待花开

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校园内观察丁香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银辉

孩子们进行文艺表演。 渭州学校供图

孩子们在渭州学校得到呵护与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渭州学校供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银辉

  “种子的发芽需要时日,果实的成熟需要经历风雨,教育莫不如此。每个孩子都似一朵与众不同的花儿,有耐不住寂寞的小精灵,有迟迟不愿睡醒的小懒虫,或开得灿烂丰满,或开得缓慢瘦小……不论多么千奇百怪地绽放,我们总会等到满园芬芳、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的时候。”

  “教育,好似培育花种,爱心、细心、耐心交织在一起,就会让满园的花儿怒放!我们只想静听那花儿开放的声音……”

  陇西县渭州学校校长郑国栋,在学校2012年至2015年学生文萃合集《花开的声音》中这样写道。

  渭州学校,坐落在陇西县巩昌镇崇文路北,建于2012年7月,是为加快全县中小学城区布局结构调整、促进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原陇西三中校址上新成立的九年制学校。

  建校初期,渭州学校几乎是“一穷二白”。回忆过去,郑国栋颇为感慨:“2012年夏天学校第一次招生,我和老师走街串巷宣传,很多家长都持观望态度。”

  数据统计,第一届新招学生中,68%以上是农村留守儿童,习惯养成较差;80%以上教师从农村学校选调而来,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开学后第一个月的家长会,郑国栋一下子“懵”了——几乎全是爷爷奶奶来,有为数不少的老人甚至听不懂普通话。

  “渭州学校没有历史,就只能创造历史。”郑国栋说。

  九年来,渭州学校从10来个教学班发展到71个教学班4500余名学生,并且得到家长、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初步实现“学生健康成长的快乐沃土,教师幸福工作的精神家园”的办学愿景。

  渭州学校——何以能?

  “一群人一起往前走,才能走得更远”

  人,需要精神。一所学校要想成功,同样需要精神。

  郑国栋说,现在全校师生有一个共同的称谓——渭州人。渭州人在九年的教学实践中淋漓尽致地诠释着自己的办学理念:敢担当,讲协作,能吃苦,有办法。

  有了共同的价值追求,心里就长了劲儿,再高的山也能攀过去,再深的河也能蹚过去,再远的路也不怕走不完。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只有有了好老师,才能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学校才会立足社会。郑国栋认为这九年来,最让自己骄傲的是“我们的教师队伍成长快。”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渭州学校没少下功夫。“站讲台的人,决定着教育的品质。我们对老师的培训力度很大,几乎每位老师都参加过至少三四轮的培训,全国各地都去过。”郑国栋说,“此外,我们还请专家和优秀教师来学校讲课、做指导。”

  担任九年级物理老师的南一舟在2014年调入渭州学校前,没怎么出过定西市。但是到渭州学校后,上海、云南等地都留下了她参加培训的足迹。

  “这些培训和讲座对我们很有帮助,”南一舟告诉记者,“记得有一次郑校长请来专家讲课,做物理课的浮力实验时,专家是把弹簧挂到铁架子上,再端着水杯往上慢慢移动,学生看得更直观。我们之前都是自己拿着弹簧,把弹簧放水中,这样稳定性不是很好。”培训与讲座,不仅让南一舟开了眼界,吸收了新观念,也让她在细节上不断完善。

  此外,郑国栋说,为了增强教师的团队意识,全校教师评比中按学科和年级分团队打分。如此,老师们之间讲协作,互相补台,互相帮助。

  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培养互助精神,渭州学校还有一个妙招——磨课。所谓磨课,取“打磨”“磨练”之意,相关学科老师一起听一位教师讲课,课后大家坐下来,轮流提出自己的建议。几番讨论下来,授课教师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和改进方法,从而提升讲课水平。

  今年4月底的一天,学校大办公室内,几位教育界人士听完语文老师董亮亮的一年级语文课《动物儿歌》后,围坐一起,轮流发言:

  “卡片设计不要太花,颜色也不宜过杂,否则会过多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让孩子书写生字时,要注意引导坐姿,不妨带着孩子把写字口令再念一遍。”

  “课堂中为什么没有让孩子们通过查字典认识生字呢?要加强孩子们对工具书的使用。”

  ……

  你一言,我一语。大家的建议直接又中肯,董亮亮把每一个重点都认真记在本子上。

  说起磨课,语文教师陈丽英说,第一次“被磨课”时很紧张,大家都是实打实地提意见,没有走形式、留面子之说。

  “你要引导孩子,让孩子们学会举手发言,不要乱抢,为他们输入秩序意识。”

  “你的课堂设计上有点杂,内容太多,孩子们的接受效果反而弱一点。”

  虽说第一次磨课是在6年前,但陈丽英对这些建议记忆犹新:“磨课让我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在渭州学校,我们老师不是单打独斗。一群人一起往前走,才能走得更远。”

  “种桃,种李,种春风;

  养花,养草,养心灵”

  真正的教育,在于心灵的滋养和启蒙,像拂进孩子们心田的一缕春风,让孩子们感到被尊重、被关爱,为孩子们打开破土而出、自由成长的一片天地。

  渭州学校本着“多姿多彩,自由生长”的校训,让教育回归本真、关注天性、尊重个性。

  走进渭州学校,记者发现每一座教学楼的名字都匠心独运,无不蕴含着“尊重”“自由”与“独特”之精神:培元楼,源于教育家蔡元培之名,“元”,事物之根本,发展之肇始,“培元”,关注学校、教师和学生根本,为其发展创造适宜之环境;立特楼,源于教育家徐特立之名,强调尊重学生个性,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突显个性;知行楼,源于教育家陶行知之名,知行,乃知行合一,认知与实践相互促进。

  “我们的社团活动多,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也多,有20多个。我们是全县唯一有校车的学校,把学生们拉到校外参加社会实践、接触大自然,不失为好课堂。”郑国栋说,学校淡化唯分数化的色彩,更注重个性的成长和习惯的培养,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习惯的养成。在教学评比中,学习成绩分占80%,安全纪律、卫生习惯和书写习惯占考核分数的20%。

  正对渭州学校大门口,有一座打开的书本雕塑,右页上赫然刻着24个大字:“练一个好身体,写一手好字,讲一口普通话,做一位明白人。”

  郑国栋手指雕塑说:“这是我们的办学特色,我们提出的口号都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即教育,我们提倡学生‘好好用餐,好好健身,好好学习,好好审美’。”

  真正的教育在于心灵的滋养和启蒙。从倡导孩子们捡拾垃圾到组织国旗下的演讲,都是渭州学校为幼小的心灵中注入“美”的有效之举。

  在所有学科教学中,语文是最基础、最特殊的学科。它不仅让孩子们学会阅读与写作,更训练了思维、传承了文化、涵养了品性。

  渭州学校语文教师解娟在教学中很注重学生阅读实践,不仅让孩子们海量阅读经典,还给家长推荐书籍,力争每个家长一周能陪孩子读半小时书。

  解娟在课堂上开展了各样阅读活动,“古诗朗诵会”“请给我讲个故事吧”“夸夸我的同桌”等,让每一个孩子有机会走到同学面前,分享阅读,表达自我。一次又一次的活动后,孩子们都变得自信起来,即使个别孩子一时忘词了,也能真诚而大方地向大家道歉。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解娟说:“我始终认为,读书是养心的智慧。种桃,种李,种春风;养花,养草,养心灵。我希望我的学生在成长路上呈现的不只是家长满意的分数,而是阳光的心态、自信的笑容、勇敢的胆识。”

  渭州学校学生常嘉怡通过阅读明白:“读书要专心致志,学习一定要抓紧时间,勤奋努力,有疑问的地方反复思考,主动请教他人,求得正确的答案。一个人不能自甘堕落,不能自轻自贱。”

  同班的冯雅兰最喜欢的书籍是《格林童话》,从阅读中她明白了什么是真、善、美:“在生活中,我们都需要以一颗真诚善良的心去面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肯定和支持。”

[1]  [2]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