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科教

陇西县渭州学校:打开春天 静待花开

 2021/06/18/ 05:19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崔银辉

  “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

  “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南一舟曾在一篇心得中,用冰心的这句诗形容自己和孩子们的相处模式。

  小佳是南一舟曾经教过的一个学生,上课看小说,放学后不回家,经常在县广场溜达,让南一舟颇费心血。

  后来,南一舟了解到,小佳父母离异,父亲又常年在外地工作,他便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南一舟说,小佳的父亲曾说:“这孩子我不管了,我放弃了。”

  “我管!”南一舟的教学生涯中,从不会放弃一个孩子。

  南一舟说,在县城里,有些家长并没有完全认可家校合作的理念。有一次,她想请一位家长到学校谈一下孩子的纪律问题,还被家长训斥了一番:“一有事情就叫家长,老师是干什么的?我还要打工呢。”

  “说实话,当时我挺委屈的,但是一看到孩子们,委屈就消失了。”南一舟说。

  不管小佳父亲态度如何,南一舟都一如既往地关爱着小佳:“娃娃们在我手里先要成人,再成才。”她经常发挥肢体暗示的作用,轻轻地抚摸小佳的头,或者拍拍他的背,为孩子投去鼓励的眼神和赞许的微笑。

  慢慢地,小佳发生了180度转变,不仅上课不再看小说,放学后按时回家,还会主动帮老师承担班集体的事情。“小佳爱帮助同学、关心班集体了,我就让他当班长,他做事很尽心,让人满意。”南一舟说,在当年的中考中,小佳考入陇西县第一中学。2020年,小佳考入了一所重点大学。说话间,南一舟的眼眸里闪烁着幸福与自豪的光芒。

  正是这种“赏识教育”,让孩子们的生命得以舒展。

  一年级(2)班班主任马宏奎虽是一位男老师,也同样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在他的班级中,来自漳县的小欣(化名)由于父母在外打工,跟着70多岁的爷爷在学校附近一间出租屋生活。

  “老人对孙女十分溺爱。由于老人有腿疾,在接送孙女时经常拿着凳子,随时坐一下。”马宏奎说,“2020年下半年的一天,我看到一放学小欣就把餐盒和书包全都塞给爷爷,老人背着书包,一手拎着餐盒,一手提着板凳,佝偻着背,一瘸一拐地离开。”

  从一定程度上讲,为幼小的心灵中播撒真善美的种子,远比教会孩子认识生字、学会算术更重要。一天下午放学时,马宏奎把小欣和爷爷留下来,说要拍一张照片供学校活动选用。次日,马宏奎把小欣叫到办公室,问道:“你觉得爷爷老吗?”

  “很老了。”小欣回答。

  马宏奎又问:“那爷爷身体好吗?”

  “不好,经常腿疼。”小欣又答。

  这时,马宏奎抚摸着孩子的头说:“爷爷年纪很大了,腿又经常疼,以后自己的餐盒、书包要自己拿。爸爸、妈妈不在你身边,你与爷爷为伴,要学会照顾好爷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小欣点点头。

  后来,马宏奎偷偷观察过几次。他发现,小欣不再让爷爷帮自己拿东西了。

  马宏奎说:“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习惯特别重要。一个良好的习惯,将会潜移默化地滋润孩子的一生。”

  “以绽放的姿态演绎生命的绚丽,撰写生命的美妙”

  2021年4月25日,陇西客户端发布了这样一条新闻:

  “4月23日中午,陇西县城乔家街边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蹲坐在路边,暖心一幕出现了——一群刚刚放学的小学生立即跑过去,有的递饼,有的给钱。很快,老人的布袋就被塞满了。孩子们在给钱给物的同时,还‘不放心地’一再叮嘱老人‘把钱带好,按时吃饭’。老人被孩子们的举动深深感动。”

  做好事的桑海婷、鲁佳妍、陈文瑄等小学生都是渭州学校的孩子。鲁佳妍说:“老师经常告诉我们,要做一名向上向善心怀感恩的人。我会加倍努力学习,心存感恩,回报社会,尽自己最大能力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现在坐在公交车上,我们渭州(学校)的孩子都会站起来给有需要的人让座。”郑国栋这句短短的话里,满是自豪和对孩子们的赞许。

  “在春风拉着小草的手轻摇的季节,花园里的花便次第开放。和煦的阳光下,花儿轻盈地随风飘舞,余香袅袅。以绽放的姿态演绎生命的绚丽,撰写生命的美妙!于是,我们便轻轻地守望他们做带着露珠的晶莹剔透的清梦,守护他们娇羞的含苞待放的容颜。并以莫大的耐心,满怀期待和渴望,静静地陶醉在他们绽放的旋律中。”翻开《花开的声音》,郑国栋的文字再次跃入眼帘。

  的确,把春天打开,让每一个平凡的小心灵得到爱的普照、自由成长,为他们的人生描绘温暖的底色。我们深信,每一个得到呵护的心灵会更丰盈、更纯粹、更美好……

首页  上一页  [1]  [2]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