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说陇史】兰州文化宫:左宗棠的篆书《正气歌》碑

 2021/07/15/ 08:29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记者王文元

兰州文化宫:左宗棠的篆书《正气歌》碑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文天祥的《正气歌》,感染了无数人,也是无数人书写创作的选题。

  兰州文化宫内,有一方以《正气歌》为内容的石碑,百年前就已名扬海内,它就是左宗棠书写的篆书《正气歌》碑。

  这里要说的是,兰州文化宫内的左宗棠篆书《正气歌》碑,算是清代篆书极品,是学书者不可错过的学习机会。进文化宫,右拐,过唐槐,往前走,过厅下,看到几通碑。先看了碧血碑,再看左宗棠的篆书《正气歌》。这两通石碑,一大一小,虽隔数百年,但气节绵延相传。

  和文化宫的其他几方大碑比起来,这方石碑不算大,碑面黑黑的,这是人们制作拓片时留下了墨。碑面风化剥落得比较严重,只剩下右上方和左下方两部分,风化剥落了大部分,能看清楚开头和结尾。成行的字,只有最边上的落款。

  如今只能分辨清楚,开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

  左宗棠写这块碑的时候,距今不足150年,风吹日晒下,残损竟然如此严重。究其原因,选材不好。据说,《正气歌》石碑,材料为兰州的砂岩,石质比较酥,非常容易风化剥落。西北人制作石碑,最好的石料是富平青石,石质细腻坚韧,耐得住大自然的风吹日晒。

  左宗棠是晚清名臣,也是中国历史上收复失地最多的人。他在经营西北的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诗文,涵盖了书法、对联、奏牍、诗词唱和等等。左宗棠的书法非常有个性,字体呈瘦长,比较硬气,且棱角分明。

  读左宗棠的篆书《正气歌》碑,看得出来,他受过很严格的篆书训练,用笔沉稳灵活,法度森然,在清篆中,当属于一流作品。左宗棠是大器晚成的人,考中举人后,科考就再无寸进。他还曾在陶澍家当过十年的私塾先生。大量时间,读了经世致用的书,自然书法也不会丢下。

  据记载,左公篆书《正气歌》碑,原先在白塔山,后来搬迁到了文化宫,当时碑面已经剥落不少,多年前曾有人统计,还剩下136个字。当年,左宗棠写此碑一面世,就引发国内学者的关注,人们认为,其篆书的确在晚清书坛上独树一帜。数十年后,有人评价说,清代篆书大家中,也未必有超出此碑的水平。左宗棠在兰州还有一方篆书石碑,这就是《和饮池记》。

  当年,人们将左宗棠的篆书《正气歌》碑,制作了大量的拓片,流往全国各地。碑面剥落和人们大量制作拓片也有关系。然而,年代久远,此拓片比较少见。多年前,一幅左宗棠篆书《正气歌》的拓片,曾在拍卖会上拍出了万元高价。

  不过,令人奇怪的是,左宗棠的篆书《正气歌》没有立碑的年代。石碑上,只写了立碑的人,没写为何立这块石碑,这似乎是个缺漏,就不知道是何原因了。不过,从石碑立碑人来看,都是落魄的官吏,没有各级衙门的大员,显然不应该是官方的刻碑。我觉得,应该是某些人拿到左公写的第十本《正气歌》纸本后,自己找工匠刻上去的。其目的,不外是谋利扬名。

  或许,左公此时已经不在甘肃了。故而没有立碑年代,也没有衙门大员出场。

  掌上兰州·兰州晨报记者 王文元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