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云·融媒集萃】
种下生态茶 托起致富梦
武都区融媒体中心
陇南市武都区裕河镇茶农正在采摘茶叶。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王骞瑶
近年来,陇南市武都区裕河镇通过发展茶产业,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加快了全镇生态致富的步伐,一幅幅产业升级、三产融合、农民增收的生动画卷,正徐徐铺开。
裕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距离武都城区约109公里,地处陕、甘、川三省及秦岭山系与岷山山系的交汇地带,总面积5万余公顷,最高海拔2472米,最低海拔660米。这里气候湿润、河流众多、酸性土壤和天然有机肥,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
裕河镇按照“以生态化理念发展产业,以产业化方式建设生态”的思路,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将茶产业打造成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切实有效推进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全镇栽植茶园1.8万亩,茶产业已成为当地支柱产业。
每年的茶叶采收季,是裕河镇茶农最忙碌的季节,他们要赶在最佳的时间内把鲜茶全部采摘完,因为只有这样茶叶才能卖个好价钱。
一大早,清晨的露水还停留在茶叶上,茶园里已满是忙碌的身影。
位于裕河镇孙家湾村的茶叶基地开始热闹起来。茶农贾玉花和采摘工人们背着笆笼,用熟练的动作采摘茶叶,并将一棵棵嫩芽装进一个个篮筐里。
贾玉花拿着刚摘下的绿芽说:“我们的茶叶都是现摘现炒的,很多人喜欢喝。早上起来,泡一杯那才叫好嘞。”说罢,便仔细择选着适合炒制的茶叶。
据介绍,一斤上好的龙井茶,需要人工采摘8万个嫩芽,茶农们每天大概采摘半斤多,而4斤左右的鲜叶才能做1斤成品茶。
手工毛尖是裕河的另一大宝贝,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制作方法:采用柴火、铁锅、纯手工制作,经过杀青、揉捻、炒干三道工序完成,一斤上好的手工毛尖至少需要5.6万棵芽头,一泡3克手工毛尖需要双手在枝头上采摘336次。
高纬度地理条件保证了茗芽的充分生长周期,使得裕河手工毛尖成为不可多得的茶中上品。同时,因为毛尖价位相对大众,所以手工毛尖性价比极高,深受茶迷认可。
“我们一年可以采几季茶叶,不同季节产的茶叶各具特色。”贾玉花笑着说,“别看摘了这么多茶叶,炒制过后就变少了,我家20多亩茶园,一年大概能生产二三百斤茶。”
通过发展茶产业,贾玉花成为她们村最早实现脱贫的一批人。而这两年,她又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裕河镇电商服务中心的负责人,通过快手、抖音直播把家乡的好茶、蜂蜜推销出去。
“直播观看人数最多的一次有15万人次左右,一场直播下来最多的订单数是380多单,一共卖了8000多元,这些数字我都牢牢记在心里。我一定要将家乡的茶叶卖到更多的地方,让更多人喝到裕河茶。”贾玉花说。
一片嫩叶如何能致富一方群众?从贾玉花个人经历可以找到答案。
据了解,裕河镇茶叶年产量在8吨左右,其中龙井约2.5吨、毛尖约5.5吨,累计带动贫困群众160户,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为了带动更多的茶农走上致富路,裕河镇下大力气解决“产量低、加工难、销售难、效益低”的难题。今年裕河镇计划改良新品种茶园200亩,解决品种老化问题,提高茶叶产量,真正让茶产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茶叶美了一方环境、兴了一方经济、富了一方百姓。不仅是裕河镇,如今,武都区正努力把茶产业打造成适茶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和亮丽名片,全区共发展3.25万亩茶园,采茶面积1.5万亩,年产量10.5万公斤,产值8400余万元。
(王骞瑶)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1年07月15日产业发展齐头进 交易市场稳增收 榆中县新营镇打好“绿色”“生态”两张名片
- 2021年07月13日视频|【2021生态环保行】讲好生态好故事 守护生态文明
- 2021年07月12日华池:筑牢乡村振兴生态屏障
- 2021年07月10日【聚焦兰洽会】注重质量,生态优先 武威市兰洽会招商引资成果丰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