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旅游

风物花馔 一吃就忘不掉的乡野之味

 2021/08/18/ 08:41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记者 刘小雷

风物花馔 一吃就忘不掉的乡野之味

  花朵的绚烂之美,让人在以花入馔的美食中,更多强调精神愉悦和别样出尘的感受。味觉上,花卉绿、野、鲜、生的自然营养元素融于一体,清香芬芳,美味绵绵。

  在陇上,有一些花馔没有那么多的浪漫与诗意,但却有着质朴的乡野之味,成了记挂在每个游子心头,家的味道、乡愁的味道。

  兰州百合花

  你洁白如玉,我却热情似火

  每年六七月份,来到兰州周边的一些山地,比如七里河的大尖山、西固的关山,游客会发现向阳的田地里,大片大片长满了一尺多高的绿色植物,狭长的叶子纤细好似松树叶,细细的茎干顶端,结着美丽的花蕾,有红色的也有橘红色和黄色的,一丛丛开得热情如火。

  细细观瞧,但见它六片朱砂红色的花瓣向外卷起,中间花柱,枣红色的花蕊散开浮着细碎的花粉,花瓣上闪着晶莹的露珠,微微垂着娇羞的头,在阳光下开得娇嫩,红得亮丽。

  这美丽的花朵就是兰州百合。

  兰州百合闻名天下,早在2004年就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兰州南部地区天然的高海拔和山地环境,致使兰州百合生长极慢,移栽生长期长达九年。这里昼夜温差极大,正是这天地之间的种种机缘巧合,造就了兰州百合甲天下。

  兰州百合也是中国唯一可食用的甜百合。它的鳞茎色泽洁白如玉,不但毫无苦味,而且纤维少,口感鲜美甜蜜。

  但这样美丽的百合花未及盛开,就很快被花农一朵朵掐掉,不由让人纳闷,让它来装点群山不是更好看吗?

  原来兰州百合是多年生草本,子芽离开母体,移栽到种球繁殖田,第一年不开花,从第二年开始开花,但为了提高种球质量,一般花蕾还未及绽开就被去除。

  所以,为了培育出美味的百合鳞茎,百合花只好默默牺牲灿烂的花期……

  但摘下的百合花蕾并未摈弃,因为它的花瓣可以食用,风味独特。

  在兰州周边的农家乐几乎都能吃到凉拌百合花,这道菜品不仅色彩雅丽,看上去赏心悦目,吃到嘴里口感也非常奇妙,可以用“三清”来形容:清脆、清香、清淡。

  庆阳黄花菜

  岁月锁鲜,它的清香从未退隐

  每年夏令来到庆阳的塬上,你就会发现,有一种花异常美丽,杏黄色、橘黄色、米黄色、金黄色、绿黄色、金橙色的花朵流光溢彩,亭亭玉立,高雅洁美,令人叹为观止,这就是黄花菜。

  在庆阳地区,黄花菜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是中国黄花菜生产的四大主产区之一。

  庆阳黄花菜之所以如此著名,这与当地的水土和栽培技术有关。庆阳地处甘肃东部、境内丘陵起伏,塬坝纵横,土质肥沃,雨量适中,气温较高,光照充足,自然条件十分适宜黄花菜生长。

  受黄土高原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影响,庆阳所产的黄花菜色泽浅黄或金黄,质地新鲜无杂物, 条身紧长均匀粗壮。抓一把黄花菜捏成团,手感柔软且有弹性, 松手后每根花茎又能很快伸展开。

  据介绍,手工制作干黄花菜的工序并不复杂:将当天采摘的鲜花先装入竹筛,上锅蒸五至八分钟,然后在阴凉通风处放置隔夜,第二天晾晒,阳光好时晒两天便可入袋包装。大约五斤鲜花可以加工成一斤干货。

  但把鲜花做成干花,实际上是一种辛苦的劳作。

  单说在烈日炎炎的夏天,恰逢下午一点到四点高温时段,要赶在花开之前,靠手工一朵一朵去采摘五六百斤鲜花,然后第一时间装筛蒸好,不仅要经受太阳的炙烤,而且要接受沸水蒸汽的考验。这检验的不只是技术,更是对身心的严酷挑战。再说晾晒的功夫,太阳一升起便要把蒸好的黄花均匀地撒在水泥晒场或者尼龙布上,中午时分翻晒一次,日落前分筐收回。

  黄花菜的鲜花其实就可以吃,掐掉花蕊,焯水除去秋水仙碱,做鸡蛋汤,口感清新嫩滑。咬一口黄花菜,舌尖上花的清香让人的心情豁然开朗。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黄花又名忘忧草,《博物志》中曾对黄花菜“忘忧”进行释义: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按照现代汉语来解释,意思是黄花菜吃了就比较开心,能忘记忧愁,所以叫忘忧草。

  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俗语“黄花菜都凉了”,其实也是有来历的。原来在国内有些地方,黄花制作的佳肴会被当成宴席最后一道菜品。一场欢宴过后,它对饮多酒的客人,还有醒酒除热的功效。试想,你去赴宴,结果让人家把最后一道菜都等凉了,你的拖延症还有得治么?

  在兰州,能吃到的黄花菜多来自本土经典的臊子面,虽然柔津津的黄花菜被切成小段隐没在浇头里,但它的清香从未退隐,扑鼻而来,令人食欲大增。

  掌上兰州·兰州晨报记者 刘小雷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