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天水市首个“旱改水”项目试种成功 武山水稻进入成熟期预计亩产700多公斤

 2021/09/18/ 08:58 来源:天水日报 记者 何慧娟

我市首个“旱改水”项目试种成功

武山水稻进入成熟期预计亩产700多公斤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何慧娟

  金秋九月,丰收的季节,记者来到武山县鸳鸯镇丁家门村的县耕地提质改造(旱改水)项目基地时,成片的水稻在微风吹拂下轻轻摇曳、此起彼伏,仿佛一片绿色海洋,散发着阵阵稻香。一株株颗粒饱满的稻穗弯下了腰,这意味着我市首个“旱改水”项目试种成功,丰收在望。

  “现在已进入灌浆期,也就是成熟期,在南方这一阶段要把田里的水排出,防止根部再生长的同时让营养都集中到谷穗里。这边水稻由于插秧较晚、早晚温差大等因素,必须利用田间水层来保温,在收割前10天左右才能再排水。”基地负责人陈少华说。

  “旱改水”项目是国土资源部门通过土地整合、土壤改良和修复农田基础设施等措施,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耕地质量等级,有效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的有益尝试,项目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试验并在多地试种成功。武山县“旱改水”项目今年共建成30亩试验田,从东北、宁夏等地引进11个品种进行试验种植,如今有20亩试验田的水稻进入成熟期。

  “进入成熟期以后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低温和昼夜温差大的问题,所以在保持田间水层控温的同时也要施好叶面肥,增加结实率和千粒重,提高水稻产量。”高级农艺师杨生明说。 

  记者发现,7月份插秧时水稻每一簇仅有十几厘米长,4—5株幼苗,经过两个多月生长,如今长得比膝盖还高,每簇有几十株稻穗,随手拨开一颗稻谷,就能看到被包裹下晶莹剔透的米粒。“第一批水稻预计10月15日左右就能收割,因为我们选择的钵体育苗技术和水稻品种符合武山当地的生长条件,所以长势非常好,每簇有30多株稻穗,每穗颗粒数达到150多粒,根据每亩穗数、每穗粒数等数据推算,每亩水稻产量能达到700公斤以上。”陈少华说,待水稻收割后要根据不同品种分别取样送往专业机构进行营养成分检测,为下一步大面积种植打好基础。

  水稻曾在武山有数百年的种植历史,特别是出自聂河流域的温泉大米,一度作为贡品进贡朝廷,被称为“贡米”。然而,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武山水稻种植面积持续走低。近几年来,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个性化需求的兴起,武山县重新开始示范种植水稻,在引进优良水稻品种的同时,保留种植着武山特有的水稻品种。

  那么,“旱改水”项目试种成功,将会对武山农业产业发展结构带来哪些价值和意义?

  “‘旱改水’项目立足于提高土地质量与产能,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根本目的,对进一步拓宽我县水稻种植区域、实现全县粮食多样性生产、探索土地整治的‘一二三’产业链融合发展、满足人们不同层次饮食需求以及推动乡村振兴都具有重要意义。”武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李书寿说。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