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文化视点】体育非遗 魅力隽永

 2021/09/22/ 08:17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黄英进

【文化视点】

体育非遗 魅力隽永

  黄英进

叼羊 马晓伟 摄

  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类重要表现形式。

  万人拔河

  万人拔河,是临潭县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举办的民俗体育活动,当地称为扯绳。据《明太祖实录》记载,1379年,沐英移兵洮州旧城,将士之中多为江淮人。沐英驻临潭期间,在当地以“牵钩”(即拔河)为军中游戏,用以增强将士体力。后来明朝实行屯田戍边,许多人落户于洮州,扯绳之俗遂由军中转入民间,这就是“牵钩”在临潭县城一直留传下来的历史渊源。

  后来群众把扯绳作为“以占年岁丰歉”(《洮州厅志》)的象征,反映了各族群众渴望丰衣足食,国泰民安,民族团结,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据《洮州厅志》载:“其俗在西门外,以大麻绳挽作二股,长数十丈,另将小绳连挂于大绳之中,分上下两股,两钩齐挽。少壮咸牵绳首,极力扯之,老弱旁观,鼓噪声可撼岳,为上古牵钩之遗俗。”

  传统的万人拔河活动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的晚上举行,每晚举行三局,共有九局。所用的绳子为两根,每根绳子的绳头上有一个大环,当地群众把绳头称为“龙头”,每次比赛的上午都要把绳子从仓库里拿出来,当地人把这个环节称为“请龙头”。

  比赛快要开始时,人们会把一根绳子的绳头穿入另一根绳子的绳头,然后用一根木楔子穿入到绳头中把绳头相互连接起来。负责专门连接两处绳头的人称为“连手”,一般都由年轻人担任。双方各有四个连手,负责连接绳头的人叫作“头连”,为了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拔河比赛之中,人们在绳子的适当位置进行分岔,每条主绳共分了三次岔,每一处都有专门的人负责,他们统称为“连手”。

  当双方的“头连”将木楔子插入龙头中把两个龙头相互串在一起时,随着一声炮响,上片和下片的群众开始进行角逐。每晚采取三局两胜制,经过紧张激烈的比赛后,连手会把木楔子去掉,取胜的一方会把自己的绳头扎上红绸布高高举起以示胜利。

  随着临潭万人拔河活动的大规模开展与宣传,万人拔河给人们带来的体育意识与文化弥足珍贵。

  2006年9月,“万人扯绳”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硬狮子舞

  舞狮是我国一种广泛流传的民间活动,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由于各地历史、民俗不同,不同地方的舞狮,其道具和表演方式各有不同。硬狮子舞是永登一带流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其流传年代久远,却一直保留着原初形象,被称为“狮子舞的活态艺术”。

  “十斤狮子九斤头”,永登硬狮子头脑门宽且隆起,天庭饱满,下颌裂开。眼窝深,眼球鼓,鼻根深陷,张嘴时似笑非笑,极具憨态,毛发呈卷曲状。硬狮子体态高大,身躯为木条做成的硬架子,外层铺上毡麻染上色,形象高大、威猛,体现了威武、悍烈、凶猛、强健等内在气质。引狮人头戴红帽,上有犀牛角状物矗立,挂红髯,着胡服,脚穿灯笼鞋,手拿绣球。引狮人挥舞着绣球,一会藏在身左,一会藏在身右,将狮子引诱做出各种寻找、抢夺绣球的动作,引狮人在引逗中又有一定的表演形式。

  硬狮子一般由两人舞动,舞头人都是身体强健,灵巧、会耍武术的人扮演,一招一式都把狮子的形象表现得酣畅淋漓。硬狮子形体高大,有相当重量,是展示社火队技巧、实力的标志,因此各社火队都要挑选功夫高的人引舞狮子,以提升自己的威风。

  硬狮子舞的传承方式为口传心授,从艺人员都是当地农民。永登硬狮子舞传承人冯德培,继承父辈舞狮技艺,不仅在舞狮表演方面技艺高超,而且是制作硬狮子头的高手。2011年3月,硬狮子舞被列入第三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缠海鞭杆

  旧时以农牧为主的兰州羊倌很多,放羊人在放羊时都会拿着一个带鞭梢的短杆用来赶羊及防身,放羊人中也有尚武之人,这些人在放羊时拿着短杆开始练习,并融合了枪棍刀剑鞭等一些招式,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鞭杆这个武术套路。

  缠海:“缠”指在攻防上侧重于上肢及头部;“海”一指脑海,二指内容丰富。

  缠海鞭杆集众家所长,其风格独特、结构严谨、内容充实、动作细腻、劲力饱满,鞭法奇特、把法奥妙、气势迅猛、纵横交织、快如闪电,演练时似蛟龙缠身,其魅力无穷。尤以鞭杆见长,苦心孤诣探求鞭杆的变化规律。

  鞭杆长度为三尺五,所以兰州人又将它叫作“三尺五的尕棒子”。鞭杆是我国短棍的一种,在甘肃习练者众多,是罕见的一种器械。它的手法激进巧妙,特别是它短小精悍,泼辣,迅猛。单双手并用,双头并使,更在棍术中独树一帜。鞭杆套路技法灵活,变化多端,结构精巧。在竞技上攻防清楚,兼枪带棍,另外也有双人对练的排子功和单人练习的抽拉棍。

  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山西人王天鹏与师弟甘肃人罗文源创编了鞭杆技法“五阴”“七手”“十三法”,充实了传统的“缠海鞭杆”套路。王天鹏练棍和鞭杆,注重气势,风格泼辣,打法简明,而罗文源则注重风韵,特点是细密精巧,变化多端。

  现今流传的缠海鞭杆,在王天鹏、罗文源创立的鞭杆套路之外,为了普及和参加比赛,根据鞭杆的主要技法并吸取其他鞭杆套路的精华,又创编出四路《缠海鞭杆》。

  2017年10月,缠海鞭杆被列入第四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2]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