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小相和她的褚家山——一位驻村干部的736天

 2021/09/22/ 20:03 来源:新甘肃 记者 谢志娟

  “坐在火车站等车,柔和的音乐和整洁的环境,与村里像是两个世界,但我更怀念村里,村里的人们,村里的‘观景台’,村里的鹅和鸡,村里叫豆豆的小花狗,一切的一切都让人怀念……”

  在小相眼里,禇家山无疑很美。

  “晨起,阳光正好,微风拂面,似轻柔之手。沟里是绿色的蕨菜世界,路边随处可见野草莓。”

  “母鸡生蛋了,一直‘咯嗒嗒嗒嗒’地炫耀;鸟鸣声不断,几种频率此起彼伏;风吹树叶‘沙沙’作响。”

  她喜欢看小蚂蚁如何搬运比自己块头大几倍的“战利品”,看蚯蚓怎么一点点从大路上慢慢蠕动到草丛中,看小松鼠竖着篷篷的大尾巴在路中央卖个萌再快速爬上一棵树……

  小相时时用镜头记录下禇家山的青山绿水、乡村生活,还有村民家里的腊肉、蜂蜜、花椒等等。隔着镜头,都能感受到小相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美景好看,生活却是艰辛的。

  雨季来临时,没完没了地下,衣服不干,房间阴湿。“雨再大一些,路可能会被冲垮。”小相忍不住担忧。

  房东大叔家房前滑坡,一楼的房子出现裂缝,越裂越大,有光亮透进来,一下雨,墙面变成“水帘洞”。

  房东大妈天刚亮就上工,忙着补种被野猪毁过的玉米和土豆。边种边毁,再毁再补。临近秋收时,农户和野猪的较量也进入最后阶段。市面上专卖一种喇叭,提前录好音,村民每天晚上送到地头,次日早晨再拿回来充电。夜深时,能听到《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的旋律在深夜里循环播放。小相在心里默默想,“但愿可以感化小野猪不要再吃田里的庄稼。”

  沿着河沟上行,小相他们到了最近的农户家。听农户大妈讲最近“野猫”出没,她家孵化的乌鸡少了40多只,大妈心疼得一夜没睡,却又斩钉截铁地说,“继续孵化,我看‘野猫’还能吃得下去不?!”

  白天“野猫”吃鸡,晚上野猪拱地,人在自然面前那么弱小,却又执着柔韧地生存着。只要有地可种、有活可干,祖祖辈辈住在大山里的人,就觉脚下有根、心中有盼。

  小相越来越意识到:只有下沉到最基层,才会有最深的体会。

  上午,屋后一家的小伙子来咨询林地使用政策。坐下来聊,小相得知本在外地打工的小伙因父亲瘫痪回了村,正考虑接管家里的40多只羊、两头牛、四箱野蜜蜂、鸭子、鸡……

  中午,闷热,蝉鸣声一片。不经意往向楼下一看,巩家山社那个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颤颤巍巍走来,两只手半端着,猫着腰,跨过小水沟,抬头四望,有些不知所措。小相叫了他一声,他高兴地走过来。小相从屋里翻出前一天在镇上买的香蕉和饮料让老人吃。见老人指甲和胡须又是许久未剪,就帮他洗净手、剪短指甲、剃了胡须。

  午饭后,山顶人家小媳妇带孩子来串门,还带了地里现摘的新鲜辣椒和豆角。小媳妇还很年轻,丈夫在外打工,她一人在家带两个孩子,侍奉公婆。她对小相说想学做直播挣钱。

  ……

  小相看到,每个人都在为更好的生活努力。

  她说,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中,只有亲身参与过,个中滋味才能真正体会。

  尽管知道要走,但当真正接到通知时,小相却觉得“怎么这么快”。

  队友们从武都赶来为她送行,村民也在家备好丰盛的晚餐来喊她,小相上前掀开大锅盖,一声惊叹:这么多菜!再掀开另一个锅盖,是一锅鸡肉……在村里,这是非常隆重的招待。小相感叹“自己何德何能”。

  车辆缓缓驶出大山,当小相回望自己生活了700多天的禇家山,心中百感交集。

  她的行囊里,有一捧禇家山的土、一株禇家山的野百合。

禇家山的一景一物都留在了相玉荣的记忆里。(本组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首页  上一页  [1]  [2]  [3]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