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追梦祁连山——记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院长刘贤德

 2021/09/25/ 19:58 来源:新甘肃 记者 崔亚明

追梦祁连山

——记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院长刘贤德

刘贤德在实验室。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亚明

  今年58岁的刘贤德是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院长。30多年来,他默默奉献、初心不改,奔走于绵延的祁连山脉,致力于河西走廊生态环境改善和绿洲农业发展。

  1980年,刘贤德从西北林学院毕业,便一头“扎进”祁连山。“刚到祁连山,就被她的神奇所征服,这也更加坚定了我坚守祁连山的决心。”刘贤德说。

  为了保护好这座母亲山,刘贤德和同事们从川区林场到山区深处潜心进行科学研究,始终如一地坚守科研基地,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开展气象、水文、土壤、生物多样性等18类120多个因子的监测与研究,比较全面地掌握了祁连山的森林资源、水资源等生态要素的演变规律。

  刘贤德带着他的研究团队,围绕祁连山区的气候变化、森林植被保护等一系列热点问题开展研究。为了尽可能全面掌握数据,刘贤德和同事在祁连山试验区选定了100多个标准样地,最远样地离驻地步行需要8至10小时。刘贤德通过对在标准样地里采集的众多数据的分析和研究,进一步掌握了祁连山生物的多样性,了解了祁连山药用植物、祁连山经济菌类等分布集群。他主持完成的一系列国家及省级重大科研项目为祁连山生态保护、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及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多年来,刘贤德扎根祁连,在致力科研的同时,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推广,成为当地的富民引路人。

刘贤德在祁连山腹地采集样本。

  通过十余年的研究,刘贤德探索将木本油料树种文冠果作为科学治沙、产业富民的特色树种在河西走廊试验推广。他先后从国内多个省引进丰产型、观赏型10余个文冠果品种进行栽培、选优、示范推广,建成了我省第一家文冠果省级林木良种基地,举办了第一届中国特有树种文冠果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论坛及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文冠果生态产业开发应用研讨会,为荒漠化治理提供了资源保障和技术支撑。

  为推动生物治沙和产业富民事业,他在张掖各县区及周边省市宣传动员企业、农户推广栽植,带领项目组成员上门服务、手把手指导,累计推广栽植文冠果2万多亩,建成科技推广示范基地6处。目前,文冠果食用油加工企业、文冠果茶园、文冠果观赏林等相继在河西地区落地开花,成功探索出了一条治沙和致富之路,提振了当地群众治沙的热情和积极性。

  长期在祁连山工作,他和当地农牧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农牧民的急难愁盼就是我的急难愁盼。”刘贤德常常这样说。他经常带领科研人员在山区积极宣传惠农政策,指导山区基层党支部开展科普宣讲和文化阵地建设,对农户进行产业技术培训,为当地群众排忧解难。

  追梦祁连,初心不改。多年来,刘贤德深耕祁连山深处,不仅是生态科研的探索者、产业富民的引路人,更是当地群众的贴心人。他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也先后获得了“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