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文化记忆】红旗猎猎耀古城

 2021/11/19/ 07:22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牛庆国

【文化记忆】

红旗猎猎耀古城

会师楼 常琦彪

  牛庆国

  会宁,黄土高原上的一座小城。历史的风雨一次次从这里走过,时代的阳光洒满今天的大街小巷。

  20多年前,我在这里工作,每天都会经过一座建于明代的门楼。《会宁县志》上说这是旧县城的西门,原来叫“西津门”,当年红军骑兵团就是从这里进入会宁城,拉开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序幕。新中国成立后,门改名为“会师门”,楼即称“会师楼”。那时,会师楼是会宁城的制高点,每天的第一缕阳光最先照亮这里,每天的夕阳都落在门楼背后。后来,县里在会师楼前建了一座红军会师纪念塔,呈三塔环抱状,象征着胜利和团结。

  有时,我会一个人登上城楼,眺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遥想1936年10月红军在这里胜利会师的情景:那是红旗如火、人潮如海的时刻;那是欢呼声和口号声响彻云霄、欢笑和泪水交融的时刻;那是几千年来这片黄土地上从未有过的激动时刻……

  我曾在城墙边的一间平房里工作生活多年,仿佛会师门的一个守门人。近处的会宁红军会师纪念馆经常举办各种纪念活动,城墙上飘着一杆杆红旗,喇叭里一遍遍播放《长征组歌》。每到这样的时刻,我都心潮澎湃。

  在这里,因为工作需要,我翻阅了大量与红军长征有关的书籍,拜访了当地许多老红军。我的心也跟随着文字记录和老红军的讲述,一次次爬雪山、过草地。

  后来,我离开了会宁,离开了那片我工作生活了40年的土地。那里的风风雨雨虽已渐渐淡忘,但红军留在这片土地上的一切,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在我心里愈发清晰起来。我创作了反映会宁会师的长诗《红旗 红旗 红旗》,纪念那光荣的时刻。

  在兰州工作的这些年,我几乎年年都要去几次会宁,每次都要到县城里去看看,每次都会看到可喜的变化。我先是看到当年朱德总司令率部队进入县城的南关,原来坑坑洼洼、尘土飞扬的土街道,变成了水泥大道;再是看见当年红军会师后离开会宁的北关,一间间低矮的平房变成了高大气派的住宅楼;接着看到县城里有了广场,有了花坛,看见走在街上的人们一脸的幸福和自信。一年年过去,古老的小城蜕变为一座现代化城市。

  和这里的人们交谈,人们常常脱口而出的是“红军”“长征”“会师”这样一些词。这些字眼深深地烙印在一代又一代会宁人的心里,无论遇到困难还是取得成绩,人们都会用革命前辈的精神来激励自己。

  现在,县城里最宽阔的一条道路被命名为“会师大道”,祖厉河上最漂亮的一座桥叫作“会师大桥”。此外,还有“会师中学”“红军小学”“长征景园”“会师镇”等,人们用这样的方式铭记会宁的光辉历史。

  而在会宁人的习惯里,每逢特殊的日子都要去一次会师楼,孩子周岁、老人过寿、结婚纪念日……去会师楼前照张相;小学生戴上了红领巾、新兵入伍……去登一次会师楼;春节、七一、国庆……去会师广场展示一回风采;远方的亲朋好友来了,领着去看一看会师楼,照一张合影;来会宁任职的干部,第一件事是去看看会师楼,离开会宁时,还是要去看看会师楼;不管在哪里的会宁游子,回故乡都要去会师楼前转一转……

  我的老家在会师镇杏儿岔。前些日子,我回了一趟老家,在县城里乘了一辆出租车,很快就到我们村子了。这让我心里生出无限感慨,想起几十年前走这一段山路,不管坐什么车,都得弯来绕去跌跌撞撞好半天,回到家时浑身上下都是土。如果冬天遇到一场雪,十天半月车辆都无法通行,人们只能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雪中的山路上步行。我就曾多次从县城步行回家看望父母。现在,县城和村子之间有了平坦的水泥公路,私家车、出租车随时都可以进出村子。原来因为自然条件艰苦而贫困的家乡,小康的花朵如今已开遍家家户户。原来荒凉的坡坡岭岭已是草木葱茏,梯田里的庄稼蓬蓬勃勃,田间地头不时飞起好多年都不见的锦鸡,生态越来越宜人,日子越过越红火。

  回到县城,我看见此刻的会师楼,正沐浴在高原静谧的秋光中,弥漫在空气中的麦子清香扑面而来。此刻,我的心中又一次涌动着蓬勃的诗情,我要用诗歌记录下这片土地上前行的身影和奋进的脚步……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