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讨赖河的美丽嬗变——嘉峪关市大力推进幸福美丽河湖建设纪实

 2021/11/30/ 18:05 来源:新甘肃 记者 徐俊勇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徐俊勇

  讨赖河发源于青海省祁连山中段讨赖南山,流经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嘉峪关市、酒泉市肃州区、金塔县后消失于沙漠,以暗流汇入黑河。河流全长370公里,多年平均流量6.32亿立方米,是嘉峪关市“母亲河”。

  近年来,嘉峪关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以深入实施河湖长制为抓手,走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的集约节约发展之路,上下同频共振、攻坚克难、久久为功,对河湖进行综合整治,河湖水生态明显改善,饮用水水源地、地下水水质达标率和再生水回用率均达到100%。2020年,讨赖河地表水国考断面水环境质量全国排名第一。

  打出组合拳 消灭“四乱”

  夏日,沐浴在晨曦之中的讨赖河,湛蓝的河面上清波随风而起,两岸绿色植物随风摇曳。

  看着眼前的景象,嘉峪关市水务局二级调研员李杰感慨地说道:“从没有绿植到现在的绿树成荫,从没有休闲设施到戈壁‘夜光楼’……经过10多年的治理,讨赖河进一步完善了嘉峪关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展现了嘉峪关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嘉峪关乃至甘肃省的又一张靓丽文化旅游名片。”

  李杰长期在嘉峪关市水务局工作,他见证了讨赖河的美丽蝶变。他说,近年来实施的河(湖)长制组织体系,使得讨赖河有了更加完善的保护措施。

  嘉峪关市建立健全由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行政区域内双总河(湖)长组织体系,境内8条河流、15座水库、1座天然湖泊全部纳入河湖长制管理,构建市、镇、村三级河湖长组织体系。总河长切实履行河湖管理保护第一责任,紧盯其他各级河湖长对相应河湖的直接责任,镇、村级河湖长切实履行管、治、保“三位一体”职责,动真碰硬,大力整治纠正河湖突出问题。

  美丽的、安全的、健康的才是幸福的。顺应人民群众对幸福河湖的新期待,嘉峪关市委、市政府把河湖脏乱差这一民生“痛点”作为攻坚目标,在健全工作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河湖长+警长”“河湖长+检察长”,聘请民间河长和组建河湖管护志愿者队伍,建设视频监控查看河湖动态等形式,汇聚社会各界力量,常态化开展乱占、乱倒、乱采、乱建等“四乱”问题整治。

  同时,通过每年召开总河长会议,将河湖治理保护的任务统一部署、逐级交办;通过部门联合摸排会商,形成问题清单、任务清单及时下达;通过“河长令”,发挥河长权威解决难点问题,让老百姓看得见河湖水系的明显变化,享受到河湖长制带来的绿色福利。另外,将河湖“四乱”问题与全国文明城市、全域全城无垃圾创建活动,全国卫生健康城市创建、自然资源违法图斑核查、生态环境督查有机结合起来,对侵占河道、围垦湖泊、超标准排污、违法养殖、非法采砂等问题依法进行清理整治。5年来,清理生活建筑垃圾1700余吨,拆除湖泊违法建筑物2300平方米,消除河道历史采砂弃料7700立方米。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清洁河湖水质、清除河湖违建、清理违法行为,平整河床、整治水域岸线“三清一平一整治”专项行动。因地制宜,建立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联防联控联保机制和部门协调联动机制,与张掖市、酒泉市签订跨界河流联防联控联治合作协议,水环境面貌明显改善。

  “既能看到雪山,又能看到水,还能看到音乐喷泉……有了河长,讨赖河边成了我们锻炼身体、休闲散步的好地方。”家住嘉峪关市南湖社区如意庭院的李淑华说,如今的讨赖河风光如画 ,不是江南胜似江南。

  昔日“脏乱河” 成了“幸福河”

  穿城而过的讨赖河,是嘉峪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十几年前,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和整治,讨赖河河道内乱挖乱采,乱堆乱倒,垃圾遍地。从2010年开始,嘉峪关市坚持规划先行,编制《嘉峪关市讨赖河市区段生态环境治理工程规划方案》,围绕建设“安全河、生态河、景观河、文化河、幸福河”的目标,按照一年治乱、两年治脏、三年筑景、四年成势的建设时序,推动治乱截污、清脏护水同向发力,并采取景观提升,长效管理等措施,解决河道脏乱差等问题。

  投资8亿元,按照50年一遇防洪标准,修建两岸堤防26.15公里,对讨赖河市区段进行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经过4年多时间,建设橡胶坝9座,跌水堰19级,形成9级蓄水区,完成堤顶硬化、两岸绿化和亮化13公里,6.5公里讨赖河市区段已建成连续景观水面,营造水面97.5万平方米。

  同时,以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为核心,把昔日的垃圾场、乱石滩建设成南湖文化生态园、讨赖河生态园、明珠文化生态园,修建小型水库6座,飘带河1公里,蓄水量231万立方米,橡胶人行步道13公里,绿地面积98.22万平方米。

  流动的河、绿色的河、清洁的河,不仅为老百姓留住了鸟语花香,也进一步优化了水资源配置。昔日的乱石滩、垃圾场,被改造成了山水相依、人水和谐、蓝天、碧水、雪山、绿地相映成辉的优美风景区。

  三五成群,信步走在秀美的讨赖河畔,或观景、或拍照、或凭栏闲眺。夏日傍晚,美丽的讨赖河畔,成了嘉峪关、酒泉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讨赖河上大型音乐喷泉,伴随着曼妙的音乐喷射着数十米高的缤纷水柱,与南岸雕梁画栋的月光楼、北岸商业街一起,形成河楼相依、水幕迭起、光影摇曳的景象,与不远处观礼大桥上闪烁的霓虹、缤纷的灯光构成了一幅美丽画卷。“以前的讨赖河,河里到处采砂,垃圾到处都是,一到下雨天,垃圾堆里污水冲得到处都是。现在水清了,垃圾没有了,两边树木长起来了,来的人也多了。”嘉峪关市退休干部赵玉珍说。

  河湖畅、水质好、生态美……幸福河湖正一笔笔勾勒出戈壁雄关水生态文明的新时代美丽画卷。

  治水育美景 治水兴产业

  “对嘉峪关最深的印象是将水用活了、用绿了、用靓了!”来到嘉峪关的游客纷纷为这座水韵之城点赞。

  嘉峪关市编制“一河(湖)一策”,建立并及时更新“一河(湖)一档”,针对河湖实际情况,从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河湖管理、执法监管等方面制定任务及措施,全力维护河湖健康、助力产业发展。

  讨赖河戈壁大峡谷省级地质公园,是历经千百年河水冲刷而形成的以峡谷地貌景观为主,地质构造及水体景观为辅的地质地貌类遗迹,其规模、特征、类型对研究祁连山隆起,戈壁地质地貌形成具有重要价值。嘉峪关市委、市政府着力解决峡谷地质保护与区域发展的难题,实施生态搬迁、控源截污、防护隔离等措施,建设年供水量9700多万立方米城市备用水源地、884兆瓦光伏产业园,为有效解决水源保护、产业发展、就业问题提供了坚实保障。

  大草滩水库是讨赖河从祁连山走出来的第一座水库,承担着酒钢集团公司、峪泉镇农业灌溉任务,库容6400万立方米。随着湖长制、库长制的建立,水库“三个责任人”“三个重点环节”的落实,大草滩水库湖水清澈、鱼翔浅底,宛如一颗晶莹剔透的宝石镶嵌于戈壁荒滩、群山之中。

  嘉峪关草湖国家湿地公园占地面积1379公顷,是由讨赖河、露头泉水和地下水形成的天然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草湖湿地公园里,芦苇摇曳,草长莺飞,白鹭、赤麻鸭、绿头鸭等水鸟或在空中翱翔,或在水中踱步,或在芦苇间穿行……

  自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来,在总河长的指挥下,市镇村三级河湖长同向发力,公检法联动,水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部门协调配合,对湿地公园违法养殖、污染水质、违章建设的农家乐依法清理拆除,使湿地公园重现水清岸绿的自然山水风貌。

  如今,草湖湿地公园有野生高等植物25科48属66种,野生动物27目49科142种,大批候鸟驻足越冬、栖息繁衍,构成了一幅和谐的水生态画卷。

  “环境好不好,鸟说了算。”嘉峪关草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办公室综合科科长冯学刚说。

  坚持三个融合 展现西北内陆河魅力

  蓝绿融合。嘉峪关市以水生态空间保护为基础,以河道水系岸线空间、两岸湿地、绿化为核心载体,以可进入、可参与、景观化、节约化为建设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各类生态要素,打造安全、生态、自然、文化、景观、经济有机融合的讨赖河滨水廊道,建设东湖明珠气象塔、迎宾湖廉政文化园,形成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清岸绿、美丽宜居的戈壁新城。

  文体商旅融合。聚焦水生态价值向美学价值、经济价值、人文价值转化,把建设与恢复不同历史时期的水文化、水景观融入城市文化、水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努力营造新场景。依河而建明清风格的商业步行街、休闲广场,水利博物馆、长城文化与丝路文化展示馆等9个博物馆,市民在美丽的讨赖河畔,既能购物、欣赏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华文化,又能享受雄关美食羊肉烤串、观赏奇花异草。

  资源资金融合。发挥资源的经济价值,大胆探索实践,将治理过程中挖出的砂砾石工程废料变废为宝,回收再利用,资源变资金,有效解决水生态环境治理资金问题。

  强化宣传增意识 长效长治护环境

  近年来,嘉峪关市采取报纸、电视、微信公众号等新闻媒体和在河道、湖库设置宣传牌,印发《河湖管理保护法律法规汇编》等形式,面向社会大众开展河湖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等法律法规的讲解宣传活动,大力营造依法治水的良好社会氛围,增强广大群众保护水生态的意识,为建立长效机制夯实思想基础。

  同时,在全市河道安装高清摄像头,对乱占乱建、乱堆乱倒、乱采乱挖、乱围乱堵等破坏河湖生态突出问题进行实时监管。签发总河长令《嘉关市河湖长考核办法》,对河湖全覆盖管护不留死角。设立管理单位及业主河(湖)长,实现企业化管理,形成企业对河道及周边垃圾清理常态化,打造河湖长制工作的升级版。

  天光水色相通,人文景观兼备。“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一个市民养生休闲、怡然游乐的以水景为主体的蓄水景观公园,讨赖河真正成了人民的乐园。”嘉峪关市水务局局长赵建军说。

讨赖河。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