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得天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得天
征途所在 星辰大海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苏家英 通讯员 李庆勤
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牵头申报的项目“空间电推进综合测试技术及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项由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科技委主任李得天领衔的项目的应用,标志着我国航天器正式步入电推进时代。
“如同汽车发动机一样,推进系统是航天器的核心。”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专家介绍,“采用电推进系统后,最大的好处是卫星‘瘦身’。节省下来的空间和重量,可用来增加其他有效载荷。”
贡献远不止这一项。回望过去30多年,李得天的科研成果,也如繁星般璀璨耀眼。
11月18日,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李得天研究员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追根溯源,李得天的科研路,起始于1985年。那一年,李得天大学毕业,被510所录取为硕士研究生。此后,李得天带着对真空基础学科的满腔热爱,对中国航天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一步步成长为我国航天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家。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对月球表面、行星际空间、恒星际空间真空环境探测的需求愈发迫切,亟须拥有自己的超高/极高真空计量标准。
而建立自己的超高/极高真空计量标准,前提是获得极高真空。2002年,这项任务落在了李得天身上。
为此,李得天和团队成员遍访各国真空企业,寻找合适的技术和设备。得知国外一家真空企业拥有可获得极高真空的装置——极高真空泵时,他们第一时间动身前往。
结果李得天吃了“闭门羹”,没买到设备,真正体会到被人“卡脖子”的难受。然而他并没有放弃。
之后在一场报告会上,李得天了解到一种用于抽除真空活性气体的吸气剂。这触动到他的科学神经,他便抓紧时间,开始论证与设计。
经过多次试验,李得天创新性地提出磁悬浮涡轮分子泵级联与非蒸散型吸气剂选择性抽气相结合的室温抽气方法,终于在常温条件下获得了极高真空,这是世界首创!
这种方法,被命名为分流法超高/极高真空校准技术;
这一技术,让李得天及其团队自主设计研制成功国际首台室温下超高/极高真空标准装置;
这项成果,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核心专利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并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赞誉。
这一刻,我国真空计量技术进入到国际前列。从跟跑,变为领跑。
李得天说:“我们一直坚持把基础学科研究做扎实,并将基础研究成果放在工程应用上,这是基础学科研究的最终目标,也是为国家解决‘卡脖子’难题的有效途径。”
在真空测试计量仪器方面,李得天及其团队提出的基于双道密封圈的小容积正压检漏方法,解决了载人航天器舱门气密性快速检测技术难题。目前,以此为原理研制的航天器舱门快速检漏仪已在多艘飞船、目标飞行器以及飞船与目标飞行器的交会对接中,得到成功应用。
此外,他们先后突破真空压力、气体微流量(漏率)等真空参数计量难题,建立了完整的国防真空测试计量技术体系,实现国防科技工业真空量值准确统一;建立空间电推进真空等离子体束流在线动态测试评价能力,打通长期限制我国全新一代空间推进技术工程应用的最后一道难关;还实现了真空粒子测试到卫星材料真空效应模拟测试的跨越,建成我国卫星充放电真空模拟测试和整星仿真能力……
扎根西北32年,作为真空测试计量领域学术带头人,李得天长期从事真空计量及真空环境下多参数综合测试工程研究,研究成果在地面、近地轨道和宇宙深空获得了全面持续应用。
面对这些成绩,李得天说:“能够为国家做点事,才是最主要的。”在他看来,“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1年11月3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冯起:生态保护 心之所愿
- 2021年11月24日四位院士齐聚兰大 共话“一流大学”建设
- 2021年11月19日甘肃4名科学家当选两院院士
- 2021年11月18日甘肃4名科学家当选两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