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四维”党建工作法 催生发展新动力——看武都区汉林镇如何通过党建工作引领乡村振兴

 2021/12/06/ 19:49 来源:新甘肃 记者 陈多

汉林镇党员干部为花椒种植群众帮办实事。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陈多

  “提衣提领子,牵牛牵鼻子。”近年来,陇南市武都区汉林镇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着力推动基层党建这项“提领子”工作全面提升。

  “我们全面推行‘党建+’理念,找准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细化推进措施,发挥组织优势,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取得了新成效。”汉林镇党委书记褚佩林如是说。

  固本——配强乡村振兴“主力军”

  群山多环绕,产业如云集。走进汉林镇,一幅美丽乡村画卷呈现在眼前。而在以前,这里曾因村“两委”班子凝聚力不强影响各项工作效率。

  为补齐基层党组织短板,汉林镇以选优基层组织带头人为重点,扎实做好村党组织带头人“选、派、培、储”四篇文章

  通过集中换届,汉林镇注重从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党员中选拔村党支部书记,并通过法定程序兼任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对本村没有合适人选,特别是软弱涣散的党支部,择优选聘干部到村担任专职化党支部书记。同时,建立健全村级后备干部培养机制,严格按照村党组织书记1:2比例、其他村干部1:1比例建立村级后备干部库,为农村工作注入了新鲜血液。

  汉林镇还注重在重点工作一线特别是疫情防控阻击战和防汛抢险救灾中锤炼村党组织书记,“领头雁”普遍经受了重大考验。

  强基——优化基层一线“指挥部”

  用党建激活全面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汉林镇首先从加强阵地建设开始。 

  前不久,在汉林镇杜家湾村,新建的党群服务中心主体工程竣工亮相,基层党组织有了一个设施完善、内容丰富的“家”。

  今年以来,汉林镇对破损严重、场地狭小的村党群服务中心进行了易地重建,并对其余村党群服务中心进行改造翻新。同时,严格落实村干部轮流坐班制度,推进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常开、人常在、事常办”。

  一方面建好服务群众线下阵地,另一方面,汉林镇依托“甘肃党建信息化平台”,指导13个村党支部建立网上虚拟阵地,将304名党员纳入平台管理,让每个党支部都能在网上学标用标、开展工作、发起活动、管理党员,让有条件的党员能在网上学习政策、了解资讯,并通过积分制管理、公示倒逼、督办达标,推动党支部工作往细里走、往实里走,不断提升党支部建设标准化水平。

  提升——锤炼本领过硬“先锋队”

  基层党建到底如何抓?汉林镇的做法是——开展“沉浸式”党建活动,在党建观摩中树立身边的基层党建工作典型,在比学赶超中找差距、促提升。

  通过建立《“三会一课”“党群活动日”等党组织生活制度落实观摩评比工作机制》,以“一月一村一推进”为重要抓手,汉林镇深入开展了“逐村观摩、整乡推进”观摩评比活动,不仅加强了经验交流,也达到了相互借鉴、共同促进的目的,提高了各村社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和效果。

  抓紧抓实政治生活也是加强基层党建的题中之意。

  汉林镇还通过开办读书班、学习成果交流会,邀请专家作辅导、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讲党史,开展党史知识竞赛、党的历次重大会议精神专题轮训等,使广大党员干部普遍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明显增强。

  增效——打造促进发展“强引擎”

  提升党建水平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发展。近年来,汉林镇立足乡情大胆探索,走出了一条“支部引领、资源盘活、产业推动、共同富裕”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之路。

  汉林镇是武都区传统的花椒种植大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汉林镇厚植优势,积极打造了“花椒+辣椒”“花椒+甜菜”等套种林下经济模式,唱响了“麻辣香甜”致富经。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汉林镇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坚持钱往村社投、政策向一线倾斜,积极为村组织搭建干事创业的“舞台”,推进村干部唱好乡村工作的“主角戏”。

  为保障村社“有钱办事”,汉林镇足额落实办公经费,全力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为确保村社“有人干事”,汉林镇坚决以工作实绩兑付报酬,为114名村社干部和监委会主任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充分激发干部干事活力。同时,全镇还用好省级党费专项资金,整合扶贫互助盈余资金和产业扶贫资金,集中扶持各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村社“造血功能”不断增强。

  通过党建引领带动,汉林镇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村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号召力大幅提升。

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