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科教

【城事】会宁 从“苦教苦学”到“乐教乐学”

 2021/12/09/ 05:24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文洁 李永萍

【城事】

会宁 从“苦教苦学”到“乐教乐学”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文洁 李永萍

  13万余名大学生、6000多名硕士、1500多名博士……

  恢复高考后,会宁依靠着学生苦学、教师苦教、家长苦供、领导苦抓、社会苦帮的“五苦”精神,把教育摆在首位,在高考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好成绩。当地老百姓关心分数甚于关心收成,农民家庭培养出一门三博士、一门五硕士的盛况屡见不鲜,会宁一度成为蜚声海内的“状元县”。

  但“苦学”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死学,它既是打开应试教育成功之门的一把钥匙,也是加在孩子们天性之上的一把锁。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背景下,“苦学”的实际效果已经不如往昔。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教育快乐起来”……近些年,会宁县转变思路,变“苦学”为“乐学”,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更多全面发展、面向未来的人才正在从这座小城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从灌输到引领 课堂气氛活跃了

  “教育要助力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是让学校成为孩子最向往的地方。”这是会宁一中校长张贵荣常常说的一句话。

  “我印象很深,以前有一名学生把历史课本一字不落地背了下来,但是考试成绩却不尽如人意。”张贵荣说,从那以后他开始深刻反思,“苦学”已经不再适应素质教育了。

  万科举是会宁一中的一名物理教师,2009年进入该校任教。他告诉记者,以前一个班有80多名学生,教室非常拥挤。为了让学生提高应试能力,老师会布置很多家庭作业,孩子们几乎没有课外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也相对缺乏,学生的精神面貌普遍不佳。

  2013年后,会宁一中紧跟教育改革步伐,变“苦学”为“巧学”,抓住新课改的核心要素,推动建立高效课堂,突出学生主体性,改变授课方式,加强教与学的交流,提升学生语言表达等能力素养培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实现由“苦学”到“乐学”的跨越发展。

  课堂要改变,老师是关键。会宁一中要求每位老师要加强学习,主动适应教学模式的变化潮流,由灌输走向引领,从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转变为传道授业解惑的领路人。学校每年都会定期组织教师前往其他省市交流观摩,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并结合本土经验,走出了一条有会宁特色的教育改革之路。

  “以前老师在课堂上讲课的时间为三十分钟左右,现在有了明显下降。每节课上学生参与互动的时间大大增加,师生间可以随时交流讨论,让思想得以充分碰撞。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学质量也有了稳步提升。”学生张文川说。

  如今,走进会宁一中的课堂,随处都能看到学生踊跃和老师互动的场景,这样的场景在以前并不多见。

  会宁教育的变化不仅影响到了本土的学生,还吸引了远隔千里之外的一群学生。16岁的李维月是贵州省麻江县人,今年秋季来到会宁一中就读。“这里学习氛围好,老师们在课堂上会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导入课程内容,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课余时间同学们也对我特别友好,我很喜欢在这里读书学习。”李维月说。

  努力没有白费,在2021年的高考中,会宁再创佳绩,共有290名学生考入“双一流”大学。

  从单一到全面 学校教育快乐了

  以前高分屡见不鲜,但孩子们的脸上却鲜有笑容。

  会师中学一位老师说,他有一位引以为豪的学生,没想到这位学生却向他倾诉:“从本科到硕士七年,我是班里最忠实的听众。我不敢当众发言,也不会唱歌跳舞,只好一言不发。”这样的倾诉深深触动了老师的内心。

  “学得越苦,压力越大。”如何让孩子们找回童真,是摆在会师中学面前的难题。

  “也许音乐能缓解学习压力,激发快乐学习。”2011年,会师中学东挪西借,组建了第一个乐团,老校长吴泰祥对此寄予厚望,将其命名为“爱因斯坦乐团”。

  现任校长杨泽华介绍说,原本只是一次尝试,没想到孩子们越练越起劲,渐渐地“爱因斯坦乐团”名气越传越远。

  2013年,乐团应邀远赴奥地利,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同时,乐团孩子们成绩的迅速提升也极大地鼓舞了老师和家长。此后,会师中学的师生、家长形成一个共识:快乐是兴趣的源泉。“乐团的孩子更阳光自信、更团结,对学习和生活更有热情、更有兴趣。”会师中学校长杨泽华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乐团数量从刚开始的全校一个变为每个年级一个,学校还专门为乐团聘请了专业的音乐教师。每逢新年音乐会和县里大型活动,孩子们都是舞台上最耀眼的明星。几年下来,孩子们的音乐素养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比较大的提升。

  13岁的王一冰今年秋季来到会师中学。“当老师第一次带我来到排练厅,我就特别喜欢这个地方。”王一冰告诉记者,自己目前是一名圆号手,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正在积极练习,为登台演出做准备。“音乐让我在学习之余更加放松,劳逸结合,学习起来更轻松,也能更好地丰富生活、提升综合能力。”

  如今,会宁各个学校都在努力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会宁县教育局局长王池柳说,现在,每个学校都有特色社团,全县共创建国家级各类特色学校31所,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达95%。

  很多人曾担心,“快乐”教育可能会影响学生成绩。几年过去,这种担心非但没有发生,会宁还迎来了向“双一流”大学输送人才最多的时期。据会宁县教育局统计,“十三五”期间,全县本科一批录取率从12%提高到32.6%,年均有10个孩子考上清华、北大。

  从“苦”到“乐” 教育理念转变了

  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为了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与教育软实力,会宁广泛发动社会各方力量,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以结对帮扶、支教交流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这几年,学校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变化都很大,教学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老师们都不断加强交流学习,适时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实现师生共同成长。”会师中学教师李金说。

  近年来,会宁县还实施万名教师培训提升工程,不断加强与教育发达地区、师范类高等院校和教育集团的交流合作,建立教师培训档案,增加教师县级培训专项资金,优化全县教师培训模式。

  “县教育局会统筹利用寒暑假时间,对全县教育管理人员和50周岁以下专任教师进行全员外派轮训,促进教育理念更新,提高教师队伍整体质量。”会宁县教育局负责人告诉记者。

  同时,会宁县大力实施百名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努力增强广大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每学段根据学校数量比例、办学历史、发展基础等情况,遴选打造一批名学校,培养一批名校长和教学名师,并不断加大对教师的表彰奖励力度,分园丁奖、教学质量奖和支持教育奖三个层次进行表彰。

  除此之外,会宁县全面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贴、班主任津贴,发放乡村教师乡镇工作补贴,将职称晋升、评优选先等向农村和一线教师倾斜,有效激励了乡村教师爱岗乐教精神,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进一步形成。

  近几年,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会宁县坚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重要的基础工作,多措施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让老师享受教育的成功与乐趣,教师“乐教”在全县蔚然成风。

  曾是“做题家”的会宁二中语文老师李勇,自己报名学习国标舞,成为“国标舞王”“斜杠青年”。现在,无论他去哪里教学,都会把国标舞带到哪里。他说:“我不能再让学生像我过去一样视野狭窄,才艺匮乏。”

  改变的不只是会宁教育,还有会宁县教育精神。如今,“五苦”精神被修订为“三苦两乐”精神,学生苦学变成了乐学、教师苦教变成了乐教。这一对苦乐之辨,折射出会宁教育理念的重大转变。

  “只有加大对多学科背景、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才能为会宁的素质教育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师资力量。”王池柳告诉记者,会宁县计划在“十四五”期间每年引进教师不少于200名,对引进人员按标准落实人才引进安置费,人才引进补贴标准将随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适时调整。

  “重视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不断增强教师队伍凝聚力,让教师们有归属感,真正把心放在学校,放在学生身上。让教师‘乐教’促进学生‘乐学’,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王池柳说。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西北教育名县”这张名片会衍生出更加丰富的教学内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