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科教

《在群山之间》作者陈涛:我在甘肃任“驻村第一书记”的日子

 2021/12/20/ 08:21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记者 刘小雷

《在群山之间》作者陈涛:我在甘肃任“驻村第一书记”的日子

  陈涛,文学博士,现供职于中国作家协会,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评论工作与散文写作。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陈涛代表中国作家协会被选派到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冶力关镇池沟村任职“第一书记”。

  “住处窗外有两棵几十年树龄的高大核桃树,夏日枝繁叶茂,遮天蔽日。”陈涛说,每当回忆起他在甘肃的任职生活,最先映入脑海的就是茂盛的核桃树。这段回忆也被写进了《在群山之间》一书。

  《在群山之间》记录了陈涛在甘肃临潭县池沟村任职驻村第一书记时的所见、所思、所感。书中,他用朴实的文字呈现了当时中国大地上正在进行着的脱贫攻坚壮举,作为观察者、体验者、思考者和叙述者,陈涛捕捉了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那些稍纵即逝的细节与细腻的情感流动,也在个人叙事中解构出一幅他对乡村生活的想象图景。

  日前,第六届华语青年作家奖颁奖典礼在成都的安仁古镇举行。陈涛的作品《在群山之间》获得第六届华语青年作家奖非虚构作品奖主奖。

  授奖词写道:陈涛凭借自己敏锐的观察力,以个体的视角与思维,展现了不同群体的生活景象,并从不同角度与面向,穿透生活的表象,记录时代的变迁历程。

  记者:请您先介绍一下《在群山之间》一书的主要内容。

  陈涛:在临潭县池沟村任职期间,我坚持写扶贫日记,记录工作和生活细节。在书中,既有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中的真切体验,也描绘了藏地独有的秀美森林和壮丽雪山,以及远离家乡的基层干部、身处困境的小镇青年、篝火旁的青稞酒和小屋边的核桃树……一切一切,就如书名,尽在群山之间。

  记者:在大都市生活工作,来到西部偏僻的小山村挂职,我们注意到您的文章中用到一个词“断舍离”,在内心深处,您觉得自己搁置或者舍弃了什么呢?

  陈涛:坦白来讲,这种内心深处的搁置或者舍弃是一点一滴形成的。从最初的产生意识到最终坚定,是一段在岁月中磨炼的过程。舍弃的东西很多,以往我的人生观中那些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文学创作的观念、手法等等也都有了不同。可以说,我通过不断地修整与校准这些,最终收获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的舍弃是为了更好地获得,让内心获得成长、成熟以及丰盈。

  记者:从您的作品中,能深切地感受到作为个体之“小我”与“脱贫攻坚”事业之“大我”之间的紧密依存关系,这种情感上的紧密联系是怎么来的呢?

  陈涛:如果一个人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能够真正做到“身入”“心入”“情入”,那他自然就会对自己从事的工作产生那种深挚、丰富的情感,这种情感的建立是融入血肉的,难以割舍。

  我在小镇上接触了很多的人,他们都以不同的面目出现在我的面前,并最终出现在我的笔下。比方说,《瓶子里的苍蝇》是小镇青年对自身处境的体认,内中透着自嘲与无奈;而叛逆少年龙聃在父亲意外而亡后,迅疾变得成熟稳重起来,为了养家糊口,他认认真真地当起了养蜂人。此外,还有池沟村村民何暖阳、装裱匠李师傅、菜铺小贩范金生、小女孩晶晶、扶贫干部国平等,对他们,我始终保持一种姿态,即真诚。真诚地面对每个人,不分彼此。他们展示了同样的真诚给我,于是我们变成了很好的朋友。

  记者:从您笔下的人物身上,既可以看到现实生活的复杂不易,也可以看到乡村振兴令人欣喜的进展,给人以美好前景的畅想。给人感觉那些似乎变得有些陌生的词,比如苍生,比如厚土,忽然又清晰起来。

  陈涛:是的,我很同意这一点,因为我也有这样的感受。之前那些耳熟能详的词,那些平时觉得平淡无奇的词语一时间都让你觉得亲切可触,感受到了它们背后的丰富指向。苍生,在我眼中,是由一个个身边的朋友乡亲组成的,厚土,在我看来,就是我每天行走的那些山中道路,那些高低起伏的巷道。包括深入生活,我也终于对它有了深刻的理解。

  记者:俯下身子,去亲近泥土。感觉您作品中抒写的所有感想、思考都是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从内心慢慢长出来的。作品因此具备了真诚、真实的力量,能否谈一谈您认为的“非虚构文学”?

  陈涛:非虚构文学是对当下文学创作的极大丰富与补充,它极大拓展了文学的概念。我认为,非虚构文学就是以真实现实为创作背景,创作者通过各种写作技巧所进行的文学性的自我表达,它充满了包容性,让我可以不受约束地通过不同的创作手法展示我挂职期间的丰富情感。

  记者:我们注意到为期两年的任职工作结束后,您并没有把这段时光收藏起来,而是又回返这个村子,像拿着一把刻刀,从细微处呈现和解读冶力关镇及池沟村在脱贫攻坚战役后发生的可喜新变,您觉得临潭挂职的经历给您的人生履痕带来了什么?

  陈涛:很喜欢这样的描述——雕刻时光。我喜欢观察细部,因为它更真实,更能体现出时代中个体的变化,但是我写的并非仅仅是一己之见,我更希望那些与我有着相同、相似经历的人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身影。从目前的很多反馈来看,我做到了。这段乡村任职生涯,注定是我人生中的一段难以磨灭的印记,这段生活丰富了我,改变了我,也教育了我,从此以后,真的要敬畏生活,脚踏实地生活;要敬畏文字,因为它陪伴并记录了我的艰难岁月。

  记者: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宏大的主题在您的作品中有一个细致、真切、多角度的呈现,在您看来您所任职的池沟村,在这两年发生了怎样的“山乡巨变”,又孕育着怎样的新希望?

  陈涛:在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帮扶下,池沟村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它的居住环境,它的致富产业都有比较明显的改善。但是我更欣喜的是看到当地人精神面貌的变化,无论何时,人的精神风貌才是最重要的。我也相信,池沟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肯定会高歌前行。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刘小雷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