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乡土风情】来和政,与“花儿”来一次美丽邂逅

 2022/01/13/ 11:52 来源:新和政 记者 杨爱玲

  在和政,有一种民歌,叫做“花儿”,它的音调时而高昂,时而婉转,让你一听倾心,再听倾倾心。如果你来到和政,一定要到当地的花儿协会,去听一下花儿歌手们演唱的正宗“花儿”,领略当地民间文化,感受花儿情深。花儿,是广泛流传于我国青海、甘肃、宁夏、新疆、西藏等西部省区的一种民歌,被誉为大西北之魂,是国家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花儿最开始还是起源于甘肃南部的临夏、岷县等地区,居住在这里的汉、回、藏、东乡、保安、土、撒拉等各族群众,只要有闲暇的时间,都会漫上几句悠扬的花儿,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是由不得自家。刀子拿来头割下,不死是就这个唱法”,这首激情澎湃的花儿唱词,蕴含着的、满满的都是人民群众对花儿艺术的执着和热爱。

   “花儿”一词的出现,最早当属《玉台新咏》中沈约《十咏.领边绣》:“萦丝飞凤子,结伴坐花儿“,由此来看,南北朝时就有人唱花儿了。但那时的花儿是什么样子,我们也无法了解,而描写古河州花儿的诗文最早出现在明代成化年间任职河州的儒学教授高弘诗中:“青柳垂丝夹野塘,农夫妇女锄田忙。轻鞭一挥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说明在明代河州,传唱花儿已经蔚然成风。20世纪40年代初,张亚雄先生的《花儿集》认为:河州是花儿最兴盛之地,是花儿的故乡”。从保留的音调、早期唱词及遗留的民俗等分析,河州花儿是秦、南北朝时期羌、汉民歌融合而具有雏形,后经隋、元时期汉族及汉化  羌族、藏族的演唱逐渐形成和完善,明代以后,经汉、回、东乡、保安、撒拉、土族等民族的演唱和传播,流传而成为一种独特的民歌并逐渐繁荣起来。而和政,正是河州花儿的南乡大本营,是河州花儿的发祥地。

  花儿”,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唱腔高亢、婉转,唱词朴素、自然,曲调丰富多彩,是民间艺术文化的活化石。它取材于各民族平常的生活,都说一首“少年”漫出来,心里的疙瘩都散了,足以看出花儿已经成为人民群众表达喜怒哀乐的一种方式。以前,在那个连温饱都成问题的特殊年代,群众聊以慰藉内心、发泄情感的工具可能只有花儿了,大家把郁闷的情绪全都发泄在花儿唱词中,而随着新时代的来临,人民群众过上了越来越好的日子,于是,花儿唱词里,不再是那些疾恶如仇,更多的都是对幸福美好新生活的歌颂,以及对共产党的感恩。比如我县花儿歌手马进忠唱的:“临夏州一市者七个县,脱贫吧攻坚的领先,车跑了运输地增了产,尕日子赛过了神仙”。

  河州花儿的曲令大概有230多种,其中传唱流行的就有70多种左右,在和政一带最具流行的也就30多种:河州大令、河州二令、河州三令、尕马儿令、三闪令、二梅花令、沙燕儿令、水红花令、小六莲令等,每个曲令都有它的风格。花儿在整体上可分为河州花儿和洮岷花儿两大体系,而我县的松鸣岩则是河州花儿的发祥地和传承基地。松鸣岩所传唱的花儿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基本内容分为情歌、生活歌和本子歌。情歌是花儿的主体,是花儿中最动人、最精彩的部分。其中有表现赞美、爱慕之情的,有表现试探追求的,也有表现绵长爱情、忠贞不渝的。例如:“白牡丹长着山里了,红牡丹长成个树了尕妹哈记着心里了,喝油也不长个肉了”。“千万年黄河的水不干,万万年不塌的青天。千刀万剐的我情愿,舍我的尕妹是万难”。看似比较俗气、直白的唱词里,表现出的却是男女间感人的爱情故事。生活歌主要指的是除情歌以外、反映人们社会内容的花儿。人民群众用花儿的形式,表现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十八大精神是一盏灯,照亮了宁河的古城,各民族团结像一家人,笑脸里迎来了春风”。

  在漫长的花儿发展进程中,成千上万的老百姓,忘记田园的辛劳,丢下家务的拖累,摆脱礼教和思想的束缚,热热闹闹的聚在一起,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一唱就是几百年,成就了人们生命旋律中最欢快的乐章,因而民间的花儿会被柯杨先生形象的称作是诗与歌的“狂欢节”。

  解放前,这支由人民群众自己栽培的民间艺术之花,不能登上大雅之堂。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唱花儿的人会被众人唾骂,被沦为不检点的象征,只因为花儿唱词太过明显和露骨。然而,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春风,为花儿带来了旺盛的生命力。尤其是从1979年正式恢复松鸣岩花儿会以来,县委县政府对花儿艺术越来越重视,每年花儿会的规模也是搞得越来越大,参与的歌手也越来越多,辐射面也越来越广,松鸣岩真正成为了各民族花儿歌手以歌会友、以歌抒情、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共同促进花儿艺术发展的大舞台。松鸣岩是河州花儿的发祥地,而松鸣岩花儿会是河州花儿发展的舞台。人们在这里漫花儿,唱牡丹,代代相传,花儿在这里越唱越红。

  2009年9月,花儿被成功申报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花儿艺术从此被越来越多的各级领导所关注,特别是和政被命名为“中国花儿之乡”,和授予”中国花儿传承基地之后,花儿艺术更是迎来了新的春天。尤其是松鸣岩花儿会,更是为爱好花儿艺术的人们搭建了一个大大方方展示自我的平台。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切实成了和政人民一年一度的“狂欢节”,来自青海、积石山、临夏、东乡、临洮、康乐等一带的花儿唱家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齐聚魅力无限、风情万种的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松鸣岩,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当中,席地而坐、以歌会友,独唱、对唱,尽情释放漫出心中的“少年”。顿时,昔日里寂静的松鸣岩,一时间成了花的世界,歌的海洋。还有不少的文人雅士和学者,也是分期分批,慕名而来,亲眼目睹这花儿这一真正的民间艺术,领略花儿的无穷魅力。       

  随着近几年来政府对花儿艺术事业的不断重视,花儿这朵曾被人间遗忘的小花,逐渐被搬上舞台,全县各乡镇的花儿爱好者们从此可以光明正大的唱花儿了,个个都成了花儿歌手。还有好多民间花儿唱家们,自己编词写词唱词,成为传承花儿的多面手。2013年,和政县花儿协会正式成立,也可以说,花儿真正有了属于自己的“家”。2020年12月,国家级非遗花儿传承人马金山老人去世,州级非遗花儿传承人,一生酷爱花儿艺术的陈真接过了马金山老人的接力棒,换届成为新一届花儿协会主席。协会成立后,陈真在全县范围内,全力吸收花儿会员,在他的努力下,如今,花儿协会会员达到100多人。平时,他们聚到一起,唱花儿、探讨花儿、研究花儿,交流花儿艺术,并经常各乡镇、社区、学校、企业,进行花儿演唱表演。用实际行动为花儿艺术的弘扬和传承做着他们积极的贡献。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越来越多的和政花儿歌手们的传唱下,花儿这朵民间艺术之花一定会走得更远,开得更旺。  

  有花儿的地方才有歌,有歌的地方都是花儿,亲爱的朋友们,请您来和政吧,与这里地道的“花儿”来一场美丽邂逅,领略花儿的博大精深和无限魅力。(图片来源:卜永强)

  记者:杨爱玲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