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民生

“孝老”服务让老人笑口常开——嘉峪关开启农村养老服务新模式

 2022/02/21/ 05:44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徐俊勇

“孝老”服务让老人笑口常开

——嘉峪关开启农村养老服务新模式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徐俊勇

  近日,记者走进嘉峪关市文殊镇河口村“孝老饭庄”,错落有致的庭院,洁白古意的院墙映入眼帘,老人们在这里快乐用餐、休闲娱乐。

  这里是嘉峪关市“孝老饭庄”建设的一个缩影。目前,嘉峪关市共开办运营“孝老饭庄”4处,累计为农村老人提供午餐7224余份,配送冷餐6500余份,开展各类孝善志愿服务活动80余场次,受益群众2400余人次,开启了农村养老服务新模式,走出了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

  “量体裁衣”

  为促进孝老文化在农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2020年嘉峪关市文殊镇积极对接嘉峪关市教育局,申请将闲置的河口小学资源进行盘活,传承孝老文化,打造成集餐饮、休闲娱乐和学习等基本生活服务于一体的河口村“孝老饭庄”。在多方努力下,当年12月初,“孝老饭庄”正式启动运行。

  “我们能吃上热乎饭菜,还能和其他老人一起打牌娱乐,晚年生活丰富多彩。”河口村76岁老人白天云满脸笑容地说。

  “孝老饭庄”运营后,不仅给老人们带来欢乐,还给子女们减轻了养老负担。“按照‘政府(村委会)补助+个人自付’运营模式,依据年龄结构合理分配老人用餐补助。”河口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萌介绍,借助浓厚的孝善文化,村里还建立了以子女供养为主、财政扶持和社会捐助为辅的孝善基金,用于老人在“孝老饭庄”就餐等方面。

  67岁的河口村四组老人王桂兰,长期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再加上儿女长期在外地打工,个人生活困难。河口村党总支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联系民政部门、社会养老服务中心,积极为其申请“一降一提”(降低用餐年龄,提升就餐补贴)用餐政策,让王桂兰实现了在“家门口”幸福养老。

  无微不至

  “孝老饭庄”内,饮水机、冰柜、电视、沙发等应有尽有,室外有花池、健身器材等。在这里用餐的老人,一日三餐,菜品丰富、荤素搭配合理。

  每天,老人们围坐在桌旁吃水果、聊天、打牌,笑得合不拢嘴;厨师、志愿者洗菜、择菜、炖肉,忙得不亦乐乎。

  “铛铛……”

  “阿姨,开门了,今天的午餐是西葫芦炒肉、白菜粉条、馒头稀饭。”

  河口村70岁以上老人23人,其中有10人因年过八旬、腿脚不方便。为解决老人“出门难”,53岁老党员、第三党小组组长崔献忠主动申请为老人开展配送服务,每天中午12点,他都会准时骑着他的电动车,依次为老人送餐,忙活完了才回家吃饭。

  “看着老人们能吃上热饭,我心里也热乎。”崔献忠笑着说。

  据了解,嘉峪关市“孝老饭庄”建立完善卫生、安全、资金管理等方面的饭庄管理制度,实行村干部、后厨人员、志愿者等“1+1+N”在岗服务制度,即固定1名村干部依托本地高原夏菜种植优势做好食材采购,聘请1名本村经验丰富厨师,做好老人每日菜品烹制,安排1至2名党员群众志愿者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每周按照荤素均衡搭配制定食谱,每日为老人提供午餐和配送服务。

  有求必应

  为进一步根植向善向美的文化基因,文殊镇坚持从“孝”字入手,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全面营造关注老人、呵护老人的良好氛围。

  “大半辈子,没过个生日,没吃过蛋糕,今年村上给我过生日,让我感觉到了快乐。”河口村三组老人史兰花丈夫早年去世,儿子女儿常年在外打工,生活孤苦伶仃。在河口村村干部的关心下,老人的幸福感大大提升。

  嘉峪关市60岁以上农村人口占比达到17.9%,独居老人较多,吃饭难、娱乐难、心里慰藉难成为社会难题。嘉峪关市以村“三委”班子成员、村级后备干部、党员骨干等为主体,组建“孝善志愿服务队”,通过节日陪伴、卫生清扫、事项代办、慰问关怀等形式,开展常态化志愿服务活动和健康养生、文体娱乐、法治讲堂、科普宣传等文化交流活动,大力培育“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孝善风尚。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