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女代表风采】实验室在田间地头——记全国人大代表姜成英

 2022/03/08/ 06:41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石丹丹

【女代表风采】

实验室在田间地头

——记全国人大代表姜成英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石丹丹

  白龙江畔,昔日荒坡绿意盎然,油橄榄喜获丰收,种植户的“钱袋子”更鼓了、笑容更加灿烂……这些都离不开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油橄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姜成英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

  作为土生土长的陇南人,油橄榄对姜成英而言并不陌生。姜成英和油橄榄的故事,始于科研,却又不止于此。

  油橄榄是从地中海沿岸国家引进到我国的“舶来品”,如何实现油橄榄本土化是一大难题。为了能让油橄榄在我国落地生根,姜成英和她的科研团队经常深入我省油橄榄主产区开展试验研究。“通过不断尝试摸索,我们已经掌握了油橄榄在我国亚热带季风性气候下的生长发育规律、开花结实机理,也为油橄榄在陇南的大面积种植提供了科学支撑。”

  “科研是要问需于‘农’的,了解农民需要什么,自己的工作才有更明确的方向。”姜成英一直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她一年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都在调研走访中度过。

  “陇南多山,油橄榄大多种在半山坡,遇到陡峭些的,要手脚并用往上爬。”走访调研的日子,姜成英并不觉得苦。在她眼中,农民在荒地或半坡上种植油橄榄,一方面可以增加植被覆盖率,实现生态效益;另一方面,油橄榄作为经济作物,也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真正实现“绿富双收”。

  “尽管油橄榄在陇南的种植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依然存在发展基础薄弱、集约化经营程度较低、产业化程度不高、科技支撑不足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姜成英说。

  品种选择、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低产园改良……多年来,姜成英和团队多次为种植户进行技术示范培训,走遍了陇南油橄榄适生区的17个乡镇300多个村,累计培训相关技术人员1150人次、种植农户3.2万人次,有效解决了种植过程中技术欠缺等问题。

  去年,姜成英带领科研团队在陇南市武都区举办了“油橄榄高接换优技术”培训活动,这次培训充分发挥了参训学员的主观能动性,让农民亲自操作,现场学、现场练、现场考核,并根据掌握规范化和熟练程度,为10名“技术能手”和140名“技术明白人”颁发了证书,充分调动了种植户的积极性。

  “这种培训方式不仅能帮助种植户掌握急需的嫁接技术,改良品种,也能让他们学到一技之长,培训、带动更多种植户。”姜成英说。

  关于油橄榄,有一组数据姜成英能够脱口而出:陇南市油橄榄种植面积75.96万亩,年产鲜果4.18万吨,生产初榨橄榄油6200吨,综合产值25.08亿元,惠及6个县区44个乡镇343个村40多万人。姜成英团队建成的5000多亩油橄榄标准化育苗基地和栽培示范园,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油橄榄26.3万亩,帮助农民增收过亿元。

  “我的实验多是在田间地头开展,能尽己所能帮助种植户解决实际问题,是我始终坚守的初心使命!”姜成英坚定地说。

  经过近20年的努力,白龙江畔的荒山深沟披上绿装、油橄榄种植面积持续扩大、种植户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由此,我们也看到了一名科技工作者、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深植于心的为民情怀。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