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抢时间,流调工作不分白天黑夜 来自兰州市疾控中心流调组的报道

 2022/03/18/ 08:11 来源:兰州晚报 记者 田小东

抢时间,流调工作不分白天黑夜

——来自兰州市疾控中心流调组的报道

  3月16日下午,兰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调组办公室,一台台电脑屏幕不断闪烁,电话、传真、打印机、电脑键盘的声响不绝于耳,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不停在整理信息、梳理资料,一封封协查函不断地从这里发出……

  1 连续工作二十四小时

  “别看队员们现在一个个生龙活虎,其实他们很多人24小时都没合眼了,回到宾馆倒在床上就能睡着。”流调组组长、副主任医师陈继军说,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是与病毒赛跑,是整个疫情防控工作中重要的一环,任何一个疏漏就可能造成疫情扩散。自从3月8日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兰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成立市疫情防控流调溯源工作专班,通过电话流调、现场流调等形式,收集病人信息、了解基本情况、跟踪行动轨迹、查找病因线索、分析流行过程,形成初步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流调组是大数据收集和传送的枢纽。流调队员只要接到确诊阳性的名单,不分白天黑夜,立即兵分两路,一队进行电话流调,一队准备防护服、面罩、口罩以及消杀用品快速前往集中隔离点进行现场流调。夜深人静,伴随着电话与打字声,24小时无休的工作,就是流调工作人员的坚守和执着……

  流调队员被编为若干小组,每个组轮流“接单”。由于疫情前期确诊病例、疑似病例不断增加,整个流调队伍一直处于高负荷状态,每个人都异常辛苦。队员们经常会在忙碌一天后,凌晨又接到了“单子”,就要立刻展开调查,一忙就又是一整夜;有的队员刚从现场回来,还没顾上休息,新的任务就又接踵而至……很多队员有时一天都顾不上吃口热乎饭;有的队员,连日来没换过一件衣服;有的队员连续工作24小时后,还要硬撑着写出流调报告;还有队员每天要接打上百个电话,累到嗓子说不出话,但依然在坚持。

  2 “必须要跑在病毒前面”

  “我们流调专班的作用就是,在疫情没有扩散之前,或者感染者还不具备传播能力之前,把密接者、次密接者找到,力争用一个潜伏期左右时间控制住疫情的社区传播,实现动态清零。”陈继军说。

  “奥密克戎毒株传播速度极快,所以我们必须要跑在病毒前面。”陈继军说,在应对奥密克戎毒株传播的过程当中,这个“快”必须体现得淋漓尽致。当接到核酸检测阳性病例报告后,马上启动流行病学调查排摸工作,充分发挥“三工(公)”机制,公安启动大数据流行病学调查,疾控中心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的现场调查,不仅流调要快,排查密接也要快,隔离转运也要快。比如跟确诊病例同楼栋居住的居民,也许他们根本不认识,也许在生活中没有任何接触,这个时候再去挨门逐户排查就晚了。所以既然判定有风险,就不能再去深究它是不是真的有风险,就要第一时间把这个居住在同楼栋里的人转运出去或者封闭进行集中隔离。

  “相较德尔塔毒株,本轮疫情奥密克戎病毒株传播速度更快,更容易造成个体感染和人群传播。”陈继军说,奥密克戎毒株传播能力大概是德尔塔株的2倍。同时,大多数人感染奥密克戎后,临床症状并不典型,因此会造成人群中的隐匿传播。

  3 溯源调查都面临困难和挑战

  陈继军介绍,“在溯源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家三口人,孩子阳性时,而父母还检不出病毒。有的病例在查找源头时,也许源头已经感染过了或者是病都已经好了。所以如果一旦漏掉了密接,有可能再发现时,密接变成感染者之后,已经在社区里面又开始了一代或两代的传播。”因此对于奥密克戎毒株,无论是从溯源方面,还是流行病学调查,包括管控方面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困难和挑战。

  “从确诊病例的临床表现来看,奥密克戎毒株感染后,主要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引起肺炎等严重疾病的发生相对较少,病死率也较低,所以很多病例都是无症状感染。”陈继军表示,虽然本轮疫情防控遵循动态清零政策,尽量不打扰居民正常生活,保持社会正常秩序,但群众还是要继续绷紧疫情防控之弦,加强防护意识。坚持做好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常开窗通风、不聚集、保持安全社交距离、主动接种疫苗等防控措施,养成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进出公共场所自觉配合体温测量、健康码查验等疫情防控工作。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田小东 文/图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