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乡村蝶变绽新颜——泾川县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工作纪实

 2022/04/13/ 15:02 来源:新甘肃 记者 田丽媛 通讯员 李聪

312国道高平至罗汉洞一角。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丽媛 通讯员 李聪

  村道平坦干净,房前屋后整洁有序,彩色墙绘主题鲜明,农舍庭院花香四溢……暮春之初,随意“打卡”泾川县一个村庄,都能看到一幅景美、民富的乡村新图景。

  这一切,得益于泾川县开展的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工作。

  谋篇布局“引春风”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

  今年以来,泾川县按照“垃圾要处理、街面要整洁、环境要美化、机制要健全、体系要完善”的总体要求,坚持集中整治与持续推进结合、点上“开花”与面上“结果”并重,扎实开展以“清洁田园、清洁庭院、清理村内河渠沟塘、清理废弃房屋和残垣断壁、清理畜禽粪污,治理农村厕所、治理农村垃圾、治理村庄风貌、治理村庄道路,提升群众卫生习惯、提升农村环境面貌、提升人居环境管理水平”为主要内容的“五清四治三提升”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

  晴天灰尘飞扬、雨天泥浆裹腿,柴草乱堆乱放,水渠坑坑洼洼,一到夏天蚊蝇乱飞,曾是汭丰镇枣林子村的真实写照。

  “自从开展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后,村里大变样。现在村里路净了、渠也清了,饭后老人娃娃也有了活动的场所,笑声多了!”谈起村庄的“蜕变”,82岁的枣林子村群众王甲才高兴地说。

  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既是一项惠民生、得民心、顺民意的民生工程,同时也是一项打基础、增后劲、利长远的发展工程。自行动开展以来,泾川县集中攻难点、抓重点、树亮点、疏堵点,累计发动群众1.2万多人(次),整修村内沟渠448公里、道路林网180多公里,清理农村生活垃圾7000余吨、乱搭乱建和废弃棚舍等1.61万处,完成改厕500多户,创建清洁村庄5个。

  齐心合力“接春风”

  3月29日至30日,泾川县组织各乡(镇)党委书记、县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对全县14个乡(镇)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进行“互观互鉴”,所到之处皆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 

  王村镇、荔堡镇、红河乡探索建立村组干部工作绩效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挂钩的推行机制,全面激发村组干部带头整治环境的热情和干劲;

  汭丰镇、高平镇、太平镇充分发挥“积分超市”作用,累计开展各类“积分超市”兑换活动100多场(次),参与兑换活动的群众达到3600多人(次);

  党原镇、玉都镇、泾明乡、罗汉洞乡等大力推行“红黑榜”监督机制,及时发布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动态,宣传报道好典型、好经验,形成家家讲卫生、户户比干净的良好氛围……

  点上有特色,面上有规模,整体大变化。随着一系列新举措、新办法实施,一幅幅“洁净美”的美丽乡村新图景接踵而来。

  风清气正“笑春风”

  人居环境整治,带来的不只是“面子”的变化,更是“里子”的改变。

  泾川县委宣传部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作用,积极组织“小板凳”“农家讲堂”宣讲员,围绕破除群众卫生习惯差、乱堆乱放、乱扔乱倒等陋习,开展进村入户宣理论、农家小院讲故事等活动200多场(次)。

  县文明办、县妇联扎实开展道德模范和“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累计评选“助人为乐模范”“敬业奉献好人”“最美绿色低碳家庭”“最美移风易俗家庭”等103户。

  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题宣传活动50余次,通过微信、抖音、快手等平台常态化报道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动态,逐步引导群众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从事不关己到被动参与再到主动作为,实现了教化育人润无声。

  “这个荣誉是对我的鼓励和认可,今后我一定发挥好表率作用,带动更多人积极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中。”获得泾川县“最美绿色低碳家庭”称号的红河乡柳王村王军锋说道。

  “下一步,我们将把乡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与产业链建设、春耕春播、项目建设、乡村振兴等工作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全面推进,让全县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更加饱满。”泾川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夏爱军说道。

丰台镇湫池村道路环境整治一角。

高平镇三十里铺村小康屋一角。

高平镇雨污管网铺设工程现场。

城关镇水泉村组织人员绘制墙体彩绘。

飞云镇“除陋习 护环境 树功德”文明实践活动现场。

飞云镇坡头村一角。

高平牛家咀一角。

泾明乡白家村一角。

罗汉洞乡土堑坳村党群服务中心。

玉都镇下坳村一角。

汭丰镇三十梁村垃圾分类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