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本网原创

【回眸】文化铸魂 凝聚奋斗前行的磅礴力量

 2022/05/25/ 12:38 来源:新甘肃 记者 邹明敏

  千年敦煌,魅力无穷。(资料图)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邹明敏

  文化是国家的根、民族的魂,是人民幸福的精神家园。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九大擘画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蓝图,也为甘肃文化繁荣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近年来,甘肃立足文化担当,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努力健全文化事业,提高文化产品供给水平,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甘肃发展各方面、全过程。甘肃文化建设驶入“快车道”,呈现出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

  玛曲“天下黄河第一弯”。

  回溯精神的源头,奔向崭新的未来

  深远的历史,赋予甘肃文化厚重的底蕴;壮丽的山河,赋予甘肃文化灵动的韵味;辽阔的地域,赋予甘肃文化包容并蓄的魅力,敦煌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始祖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这是甘肃文化的深度和广度。我们始终在文化中回溯历史,也在文化的滋养中厚积薄发。

  一梦敦煌,千年丝路。千年的辉煌,百年的沧桑,直到重回荣光,敦煌始终是一处跨越时空的所在,每每听其声、观其影,如痴如醉,如梦似幻。

  为了留住敦煌记忆,守护敦煌文脉,近年来,甘肃全力实施敦煌文化保护工程,申报首个文化遗产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取得阶段性进展,建成全球首个多场耦合实验室,组建甘肃省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中心,获批并实施国家壁画塑像保护项目。甘肃争取的国家批复敦煌石窟数字化保护工程,目前已完成232个洞窟的壁画采集和数据处理。同时,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数据中心和石窟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中。

  嘉峪关关城。(资料图)

  人文滥觞,山河激荡。甘肃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文化遗产底蕴深藏。我们总能从遥远又近在咫尺的时空里找到民族精神的共振之音。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以长城历史文化为专题的博物馆,这里有长城文化刻下的深深印迹;哈达铺红色小镇、会宁会师旧址等文物保护重大工程加快推进,这让长征文化历久弥新;透过大地湾遗址、马家窑遗址,还能一瞥黄河文化的独有魅力,回味无穷。

  五年来,甘肃共投资25亿余元,开展各类文物保护维修项目724项。到2023年底,甘肃将基本完成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到2025年底,基本完成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吐谷浑王族墓葬群陵区分布图。

  回溯,回溯,历史文化在不断追问中迸发出更大价值。

  2022年3月,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正式揭晓,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入选。近年来,全省共开展考古项目36项。其中,夏河白石崖溶洞遗址、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庆阳南佐遗址、张家川圪垯川遗址4个项目,入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甘肃省入选数量位居全国第四)。

  甘肃持续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这将为助推甘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开辟出一条条崭新路径。

  中山桥文创雪糕。

  保护传承利用,甘肃文化勃勃生机

  在宏阔的时间维度中,文化的滋养不仅来自我们悠远的历史、深厚的土地,也来自近代以来陇原儿女孜孜以求的奋斗和实践。在这里,红色的血脉赓续传承,思想的火花生生不息,陇人的精神和品格代代相传,这是甘肃文化的维度和温度。

  文创频频出圈,非遗百花齐放。

  你可曾注意,敦煌、文物、中山桥等文化标志正以表情包、衣服、音乐等形态与你相伴而行?各色创意将地缘文化融入现代元素,经典文化与国风潮流碰撞出圈,新颖别致又接地气,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而魅力非遗也同样展现了民间艺术的无尽活力。2021年6月,国务院公布第五批325个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甘肃省入围15项,与青海省并列西北五省(区)第一位。至此,甘肃已有花儿、环县道情皮影戏、格萨(斯)尔3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有8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挖潜力、增活力,盘活用好各类非遗资源,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备路径。无论是编制完成《甘肃省“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还是建设非遗文化体验中心、举办“如意甘肃 多彩非遗”全省巡演活动,这都是古老非遗在新时代展现出的新的生命力。

  “如意甘肃·多彩非遗”全省非遗展演。

 “如意甘肃”欢迎您。

  文旅不分家,来陇上找寻诗和远方。

  2018年,“环西部火车游”专列开行,引客入流、品牌打造,专列火爆西部、叫响全国,被誉为“陆上邮轮”。游客们走进俄界会议旧址、腊子口战役纪念馆等景点,追寻先辈足迹,传承红色基因;到河西走廊去观景听风,重走丝路,感悟文化变迁;还可以乘羊皮筏子疾驰于黄河之上,听历史长河讲述潮起潮落。

  2019年,“一会一节”品牌首次叫响。此后,经精心培育,“一会一节”成为落实“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丝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互鉴、旅游合作共赢、民心相通互融的重要国际性节会,并在塑造“交响丝路·如意甘肃”亮丽品牌形象方面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以文化为底色,陇原儿女总能创造出无限可能。

  文化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文化中自信,在自信中自强

  今天的甘肃,在厚重历史文化的烘托和点缀下显得熠熠生辉,让人充满无限向往。

  节假日里,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音乐厅等文化场馆游人如织,已成网红打卡地。

  随着群众身边的公共文化设施越来越多,各项公共文化服务越来越好,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文化已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五年来,甘肃锐意进取,勇于担当,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更高水平的文化公共服务,更好地建设文化惠民工程。共建成博物馆228个,初步形成以综合博物馆为主体,专题博物馆为骨干,行业博物馆为补充的全省博物馆新格局。

  2022年“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迎新春文艺演出。(资料图)

  《八步沙》剧照。

  文以载道,成风化人。

  “庆百年华诞·谱陇原新篇”演出、“永远跟党走”文艺汇演、“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等演出活动,演绎“甘肃文化嘉年华”。看着舞台上那些展现陇原儿女砥砺奋进精神风貌的优秀文艺作品,人们享受其中,感受精神文化的熏陶。

  近年来,甘肃文艺领域围绕敦煌题材、红色历史、现实题材、抗击疫情等方面,创作出了一批优秀作品。大型沉浸式演出《乐动敦煌》、话剧《七先生》、大型秦腔剧《人往高处走》、话剧《八步沙》等好剧佳作,在基层轮番上演。五年间,全省文艺院团累计开展各项演艺活动4500场,广大文艺工作者着眼群众需求、展现时代风貌,为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孩子们在读者乡村文化驿站聆听演讲。(资料图)

  甘肃文化领域也在不遗余力地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读者出版集团公司创造性地推出“读者书房”“读者乡村文化驿站”等公共文化空间,将高品质的文化服务融入民众生活,引领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风尚。其中,“读者乡村文化驿站”成为了农村文化传播、思想教育的新阵地。

  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在时代发展中感受文艺脉动,文化的滋润让精神力量始终充盈,向着2035年建成文化强省的目标,陇原儿女正砥砺奋进,阔步前行。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