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砥砺绽芳华 起航风正劲 ——嘉峪关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纪实

 2022/09/09/ 10:39 来源:嘉峪关日报 记者 朱玲

砥砺绽芳华 起航风正劲

——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纪实

  开栏语

  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嘉峪关日报开设“喜迎二十大”专栏,全方位展示我市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取得的重大成就,多角度报道全市各行各业、各族各界干部群众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精神风貌,聚焦发展巨变,反映亲历感受,表达热切期盼,见证坚定不移跟党走的信心与决心,激励人们意气风发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融媒体中心记者 朱玲

  历史的足迹因砥砺奋进而更加坚实,发展的丰碑因团结奋斗而愈加巍峨。

  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舒展今日雄关画卷,绿色、创新、活力跃然而出,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都焕发出生机、积蓄着力量、充满了希望。

  时间是伟大的书写者,数据是最好的佐证。2021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实现“2个首次突破”“4个稳居第一”,即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300亿元、达到326.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首次突破20亿元、达到23.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9万元,稳居全省第一;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5%,稳居全省第一;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8132元、24726元,绝对值稳居全省第一……面对这份精彩纷呈的历史新答卷,我们又一次充满自信地站在了发展新起点上。

  产业升级加速孕育新动能

  从产业转型升级到优化营商环境,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冲锋的姿态、为民的本色、决胜的斗志。

  这是正在发生的历史,这是振奋人心的未来。

  “紧紧围绕‘三地两点’功能定位,打造省域副中心、建设西部明星城,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嘉峪关新征程”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的召开,为我市今后五年的发展定下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一切发展思路以此来谋划、一切发展布局以此来展开、一切发展举措以此来制定、一切发展成效以此来检验——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精心谋划、科学布局,坚定不移做大经济总量、发展清洁能源、推动军民融合、优化调整结构、做强做优平台、厚植强劲动能,狠抓项目建设、营商环境、要素保障,努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赢得先机主动,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争先进位。

  无论是经济工作还是产业发展,最终都要落到项目上。近年来,我市通过完善一系列政策体系,掀起了新一轮抓工业、促发展的高潮,一批有利于工业结构调整的重大项目建成投产达效。

  近年来,我市不断夯实工业基础,加大工业基础投资力度,突破制约企业发展的核心技术瓶颈,致力于改造钢铁、有色金属、化工、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不断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加强传统优势产业与上下游产业的合作对接,通过产业链纵向延伸、技术链创新拓展和价值链耦合发展。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培育发展“2+6+N”产业集群,大力推进产业链提质扩容增效。酒钢天成彩铝铸轧铝深加工、索通预焙阳极二期、国家核基地综合保障区等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相继落地。

  在新能源产业链方面,我市将转换放大新能源优势,保持发展定力,坚持“以我为主”,有所为有所不为,科学合理配置资源,提升光伏的准入门槛、投资强度和配套产业质量,真正达到以资源换产业、以资源换市场的最大效益。特别是用好绿电相关政策,坚定不移推进嘉酒局域电网建设,推广“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统筹用好本地和周边的近30吉瓦风、光电以及大量的火电资源,实现有效调峰、多能互补、就地消纳,真正形成电价“洼地”,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一粒种子,落在贫瘠的土壤,只能艰难地成长为弱不禁风的嫩芽,然而如果有辛勤的园丁,将它播入沃土,一定会破土而出,根深叶茂。

  营商环境犹如沃土,一个个大小项目,一家家大小企业便是种子,一粒粒种子成长为森林便是一座城市的未来。

  近年来,我市坚持“市场主体需要的就是我们要做的”,多管齐下、破立并举,全面优化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城市环境,切实增强产业发展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为了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我市各相关部门从技术、管理“两条线”优化政务服务流程的要求,加大制度创新、流程再造力度,全面梳理政务中心办理事项,采取帮办代办、告知承诺、集成服务等方式,从企业开办、项目审批到竣工验收,提供全流程、全周期“管家式”服务,坚决杜绝“手续一直在路上”。

  乡村振兴夯实发展根基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放眼雄关大地,处处都在诠释着“什么样的日子算幸福生活”。

  走进我市各乡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整洁划一的房屋,一排排崭新的太阳能路灯,一个个分类式垃圾箱、垃圾桶……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优美的环境尽现眼前,农村的生活更加城市化,农民的脸上荡开幸福的笑容。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雄关儿女没有骄傲自满、松劲歇脚,而是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推进乡村振兴。

  近年来,我市始终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围绕城市发展农村、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理念,推动“三农”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大力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三年倍增行动。2022年我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到4.88万亩;瓜菜、制种等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3.8万亩,较上年增长11.8%。畜牧业生产形势较好,全市畜禽总饲养量达到48.7万头只,同比增长1.4%。祁牧乳业奶牛胚胎移植技术研究项目正在开展群体种质现状调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有序开展,产业规模化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团结村里,团结菜业合作社负责人院岳正忙着收购农户种植的艾草。院岳是团结村产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近年来,他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种植艾草,探索出了一条“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新路子,目前文殊镇艾草种植面积达500余亩,每亩可收益4000元,带动农民种植能手200余人。小小艾草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枝玉叶”。

  团结村是我市发展特色产业、助力振兴乡村的一个生动剪影。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城郊型农业优势,抓住产业兴农这个“牛鼻子”,大力实施农业特色产业提升工程,充分释放农业农村活力,为乡村振兴“强筋壮骨”。

  野麻湾西瓜、冯家沟油桃、新城村青贮玉米……嘉峪关市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重点做大做强特优高效种植、特种蔬菜瓜果、特色生态休闲“三特”产业,培育精细蔬菜、高效制种、经济林果、优良畜禽、乡村旅游等特色优势高效产业,建设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园和生产基地6个,精细蔬菜面积达1.7万亩。

  我市还挖掘新城传统手工酿醋、文殊香粮油、峪泉锅盔等一大批有影响的“五小产业”品牌,从业农户达140余家,产业发展路径更宽广,农民增收致富更有效。

  民生改善增强群众幸福感

  民生之微,衣食住行。民生之大,事关家国。

  改善民生,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我市的总体规划中从未缺席。

  在我市的民生大篮子里,满满都是“干货”:中小学“建宿舍扩食堂增学位改厕所”项目有序推进,拆旧建新,优化升级,新增学位300个;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改造提升,造福桑梓,情暖夕阳;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及支持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项目真正把“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落到实处;资助困难家庭子女入学普通高校,点燃困难学子求学圆梦的希望之光;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老年人慢性“四病”健康管理水平,使居民健康保障更加完善有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驿站”加快建设,为户外劳动者提供温暖的避风港;自然村(组)打通硬化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村生活更加便利;农村水利惠民工程“打通最后一公里”,小城镇输配水管网进一步优化完善……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接续奋斗,“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人民群众拥有满满的获得感和稳稳的幸福感。财政支出用于民生领域的比重每年都在80%以上,累计完成惠民实事75件,充分彰显了“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的雄关温度。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人为本、以水为脉、以绿为基、以文为魂,深入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加大园林绿化建设力度,在戈壁荒滩上建湖蓄水、种草植树、美化家园,相继建成4A级东湖生态旅游景区、南湖文化生态园、讨赖河生态园、明珠文化生态园等十几座公园和110多处公共绿地、20多个人工湖。全市污水处理率、再生水利用率分别达到96%、10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地表水、地下水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地表水质量保持全国前列。

  百尺竿头扶摇上,千帆竞发勇者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三十万雄关儿女,期待在“打造省域副中心、建设西部明星城”的征程中再展宏图。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