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我们这十年】雄关之下 多彩田畴织锦绣(报告文学)

 2022/09/16/ 08:58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刘恩友

雄关之下 多彩田畴织锦绣(报告文学)

悬壁长城 王金 摄

嘉峪关。王金 摄

  刘恩友

  “万里长城万里关,迭障黑山暗壁悬”。这句诗说的是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北的悬壁长城,它倒悬于黑山之脊,气韵接天,风骨苍茫,形似北京西山的八达岭,故有“小八达岭”之称。从这里俯瞰,山脚下的“百亩花海”和多彩田畴,便是嘉峪关市峪泉镇黄草营村所在地。

  黄草营村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蕴含着深厚历史人文内涵的“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关城文化旅游景区、悬壁长城、黑山石刻等名胜古迹近在咫尺;穿境而过的S06嘉酒绕城高速、不远处的连霍高速公路等带来交通的便利;而村民“依靠劳动致富奔向高质量小康”的决心,更是这个小村庄发生喜人变化的内生动力。

  近年来,勤劳朴实的黄草营人用梦想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画卷,用奋斗描绘着梦想成真的火热时代,在这片热土上演绎着平凡而又精彩的故事。

  畅意抒怀,村里处处是风景

  白墙灰瓦的整齐民居,花木扶疏的洁净街巷……走进黄草营村,果树绕村,道路宽敞,小院整洁,雅致的壁画文化墙自成风景。老支书王丽英家的小院里,微风吹来,树枝摇曳,又红又鲜的杏子啪啪地落到地上,嘭的一下裂开口子,像咧嘴的欢笑。

  此时此刻,黄草营村居民点前的果树一溜排散开,密密麻麻的红杏子缀满枝头。家家户户的院子里,几乎都有一棵红杏满枝的杏树,沉甸甸的杏子像村民们沉沉实实的日子。

  王丽英是2019年从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岗位上退下来的。在她家,笔者看到“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村干部”等一摞鲜红的荣誉证书,仿佛看见王丽英走过的一串串踏实的脚印。正是在她的带领下,黄草营村打造出了“百亩花海”、民宿一条街、特色旅游等发展亮点。

  村民龚明说,村里决定打造“百亩花海”后,他当年投资9万元试种了11个鲜花品种,其中麦秆菊、百日草、百日菊、伦芬菊、草葵、波斯菊、翠菊7个品种的种植很成功,田野里花浪滚滚、花海荡漾,美轮美奂,赏心悦目。

  “有了这个花海景观,来这里玩的人越来越多了,村民把自家产的杏、西红柿、黄瓜都拿到门口卖,夏天的时候每天能卖200块钱,还是很不错的。”村民小组一组组长李建兵说。

  “把风景变成产业,让美丽转化成生产力,给大家一个五彩的世界,让青山绿水谱出新曲。”这是黄草营村在乡村振兴中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尝试。2019年,黄草营村依托乡村旅游示范点项目建设,投资170万元打造了以仿古大门、村道的木栅栏、青砖和“百亩花海”为主的“四大景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2020年,黄草营村在悬壁长城下修建了集餐饮住宿、休闲购物、田园体验等在内的景村一体化民俗风情一条街,以非遗传承馆、农家乐、民宿、商铺、乡村酒吧、书吧等为主要业态,让来这里的游客尽可能体验到黄草营村的非遗文化、田园风光、乡风文明。

  民俗风情一条街以黄草营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为运营主体,引入社会资本和专业运营团队,面向社会招商,进行统一运营管理,实现合作开发、收益共享。

  在王丽英的眼里,现在的黄草营村处处是风景。

  润物无声,文化为村庄添彩

  “咣!咣!咣……”在黄草营村社区文化广场,锣声喧天。锣鸣处,人头攒动,你拥我挤,原来是村民曹英正在表演自编自创的快板:

  “发展经济有了好路子,

  科学养殖有了大样子;

  玉米葵花制种让咱笑数钞票子, 乡村旅游也是个好法子……”

  “重大节日里都会有演出,村民自编自演,挺有意思!”村民李万会说。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黄草营处在明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嘉峪关旁的悬壁长城下,文化景色一如姹紫嫣红的夏日风景,历史文化为这里注入了一种长久的魅力,传承弘扬村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能让群众在家门口鼓起钱袋子。

  闻着清香,笔者走进了“锅盔之家”曹英家里。今年57岁的曹英以烙锅盔而远近闻名。曹英说:“别看香锅盔、烧壳子小,但也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手艺,要用心、用情。”

  她15岁就开始跟着外婆学习烙锅盔技术,已把它当做一种美食艺术,她烙的锅盔上有画、有动物,还有孙悟空和八仙过海,她把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想象,都烙在了小小的锅盔上。

  曹英并不把烙锅盔当作简单的烙馍馍,在面粉配料、柴火选择上都有讲究,从不凑合。曹英说,在柴火的选择上,用花果树的干枝条烤最好,而用松树枝条烤出来的锅盔自带一种香味,顾客在她家门外就能闻到松树和麦子的清香。

  有些游客本来是参观村里景色的,结果参观了她烙锅盔,就被那黄嫩的色泽和喷香的味道迷住了。每每这时,曹英就会心一笑,很大方地说:“烙出来的热锅盔,先免费尝尝。”结果这一尝,有的游客一买就是几袋子,说是要让亲朋好友品悟长城下的农家非遗。

  这些年,曹英家的烧壳子品种也越来越多,基本实现了订单销售,外地游客购买品尝的量也很大,每逢节会,游客特别多,有时一天做12炉都不够卖。锅盔和烧壳子越来越火了!

  曹英的锅盔制作技艺在2017年被嘉峪关市政府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峪关锅盔制作技艺”。她自己还先后获“省级脱贫攻坚五小带头人”“创业致富女能手”等荣誉。

  许多人慕名而来向曹英取经,曹英也从不保留,还带出了许多徒弟。在她的带动和帮助下,黄草营村已有二十余户村民经营起了烤制锅盔的生意。

  村落里,有花香,有鸟鸣,有特产小吃,更有浓浓的文化气息。在黄草营村,提起六组的王芳,大家都为她那一手布贴画、剪纸、草编绝活而叫绝。

  王芳小时候就开始跟着母亲学剪纸,她创作的《魏晋壁画剪纸》荣获嘉峪关市首届旅游(文创)产品展览会优秀三类产品,她的剪纸工艺也被嘉峪关市政府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艺术都是相通的。王芳说,有一次她看到十字绣后受到启发,创作出一种直观大气、醒目简洁的布贴画。从此就一发而不可收,农忙休息时也琢磨,农闲时更是认真钻研,后来她创作的布贴画也广受欢迎,《富贵图》《龙凤呈祥》《丰收在望》《鹏程万里》等作品栩栩如生,村里许多农家客厅墙上都能看到王芳创作的布贴画。

  王芳还用黄草营村田间地头的芨芨草编织了许多艺术作品,果盘、果篮、抽纸盒、笔筒、艺术摆件、挂篮,她创作的“小时候的年是这样过的”系列作品、《丰收图》《十二生肖》更是惟妙惟肖。有一幅芨芨草编作品《雄伟关城》还被嘉峪关市文化馆收藏。

  在这里,只要是有关文化传承,都会得到重视。

  黄草营三组有一位74岁的老人名叫李守财,唱得几十曲拿手“嘉峪关民间小调”。老人说,他12岁开始放羊,一边赶羊一边唱小调,15岁在煤矿挖煤背煤,累了就唱小调提提神。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也经常忍不住发自内心地唱上一阵子,只是调子越来越欢乐。

  李守财的儿子还特意在自家修建的二层楼上布置了一间“歌厅”,让老人每天习唱小调。

  谈到小调,李守财老人立马就来了兴趣,他随即给笔者哼了两曲。于是,一种厚重的气韵在屋子里弥漫开来,听得人如痴如醉。李守财老人还获得“甘肃省非遗传承人”之誉,许多收集民间小调的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录下他的唱曲。

  这些非遗文化传承人,为黄草营村的精神家园镶嵌了一颗颗璀璨的宝石,让这个小村庄绽放出与众不同的文化底蕴。

  优秀的文化传承、丰富的文化内涵,使黄草营村时时有魂、处处有根,也为黄草营村的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注入了一种长久的精神魅力。许多村民变得爱学习、爱手艺、爱文化,成为村庄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

[1]  [2]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