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环县:羊产业这样“链”成

 2022/09/22/ 09:00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周玉兰 安志鹏 闵媛 李永萍

环县 羊产业这样“链”成

环县车道镇双庙村育肥场。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郭锋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周玉兰 安志鹏 闵媛 李永萍

  “沙晴草软羔羊肥,玉肪与酒还相宜”“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栈余羊绝美,压近酒微浑”……从古至今,羊肉总是被人津津乐道。特别是环县羊肉,嫩而不膻、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营养丰富,历来受到食客的青睐。

  在环县县城附近,有一处2021年开业的环州故城——中国羊肉养生城景区。在这里,可以品味到环县羊肉十八吃,烤全羊、蒸大件、醋泼羊头、清蒸羊脖、胡辣羊蹄、手抓羊排、清炖羊肉、干煸羊肉……蒸、炖、焖、炒、烤、涮,每一样都令人垂涎三尺。数据显示,建成一年来,景区已接待游客逾10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过1.59亿元。

  据了解,“环县羊羔肉”曾获得全国十佳羊肉品牌第一名,在第二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上荣获“中国名宴”称号。2021年6月,被列入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国家队运动员备战保障产品”。环县羊肉不仅享誉陇上、驰名全国,还出口到了阿联酋等地。

  养羊的地方很多,羊肉也并非稀缺品,环县羊肉缘何这般驰名?

  从“芯”做起 精心培育优质品种

  环县古称环州。2020年底连通陕甘宁的银西高铁纵贯环县南北,2021年银百高速甜永段纵贯环县南北,今年横贯环县东西的中胶南至海晏公路二车段建成通车,环县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

  依靠羊业稳定脱贫的环县,2021年8月,被列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产业都是“定海神针”,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为此,环县大力发展羊产业,全力打造产业链,2021年底,全县羊饲养量达到315万只,草羊产业产值突破50亿元,农民人均来自草羊产业的收入突破6000元。

  “芯”是环县羊业发展的核心。环县坚持从育种做起,加速培育适合本土养殖且高效益、高品质的优质羊种。

  曲子镇西沟村村民苏理楠最近出售了100多只羔羊,收入近10万元。“新品种羊长得快,出栏快。相同条件下,喂养4个月,新品种羔羊要比纯种湖羊重20斤左右,能多卖200多元。”她说。苏理楠所说的“新品种羊”,是指当地培育的“南湖羊”或“陶湖羊”。

  这些新品种,来自庆环肉羊制种有限公司。2018年,为破解羊品种单一、产羔率较低、出栏率不高等问题,环县引进庆环肉羊制种有限公司,聘请世界动物繁育领域的专家组建团队,进行羊育种实验。

  走进庆环肉羊制种有限公司,从5D视频监控巡查、全息沙盘系统到基因编辑室、种羊分群饲养区等,所到之处干净、卫生、规范,现代化气息浓烈,科技感满满,给人一种科技工厂的感觉。

  “这是南丘羊,肉味香有嚼劲;这是无角陶赛特羊,产羔多;这是白萨福克羊,个体大……以高繁性能湖羊为母本,与这些舶来的良种父本进行杂交,可以将多种优质基因集合到一个品种的羊身上。”庆环肉羊制种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国智介绍,“我们聘请澳大利亚胚胎移植协会主席戴维德博士为技术总监,与中国农科院联合,在环县研制优质新‘羊种’,每年向环县输送肉羊良种1万多只。”

  为提升育种质量,环县还专门建立了肉羊种质创新中心,下设基因组育种、基因编辑、高效繁育、精准营养、智慧健康五个实验室,通过科技手段,培育优质肉羊。“我们将培育的三元‘陶南湖羊’进行至少四次本种交配,形成稳定的‘当家品种’,进而让农户养殖最优质的肉羊,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李国智说,这需要四五年的时间进行科学培育。

  科学育种解决的是羊产业“芯片”问题,因此,环县多了一个新标签——中国羊谷。

  “傻瓜式”喂养 做“简单”的养羊人

备受欢迎的环州故城——中国羊肉养生城一角。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安志鹏

  在山城乡庆环肉羊制种基地,喂羊不靠工人,而是靠一台红色铁制的大块头机器人。添草放料,集中饲喂,机器人都可以自主完成、一气呵成,大幅节省了人力、节约了成本,提高了养殖效益。

  曲子镇西沟村是环县养羊专业村。几年前,这里还以种地和劳务为主。2017年,村里“当家人”刘小兵动员140户群众养殖了700多只湖羊。“当时,我们按传统的喂法,只给羊吃苜蓿,让羊往饱里吃。”刘小兵说,简单粗放式的喂养最终以失败告终。

  2018年,中国农科院西北分院的专家来到西沟村,提出了“精准喂养”的概念。“村里大多是50岁以上的人,听不懂专家讲的,我们村干部就先学,然后示范给群众。”刘小兵告诉记者,自从有了“精准喂养”的概念,西沟村的羊产业开始蒸蒸日上。

  在西沟村,几乎每户群众的家门口,都有绿色的草料库和白色的羊舍,这是在当地政府政策补贴下群众自发建立起来的。西沟村群众大多散居在山峁沟梁上,但杨洼组的范雪梅、肖成艳、骆治发三户却是挨在一起,三家的草料库和羊舍一字排开,显得格外“壮观”。

  范雪梅儿子在外务工,儿媳在镇上陪孩子读书,家里100多只羊就由她一个人喂养。今年已经65岁的范雪梅,2020年开始建舍养羊,今年3月已经收入6万余元。见到效益后,老人陆续扩大规模,如今羊存栏已超过120只。

  肖成艳夫妇原先跑运输,被村里如火如荼的羊产业吸引了回来。2021年3月开始养了100多只羊,1年左右的时间,养羊已收入8万多元。

  骆治发早先是一个纯粹的种粮户,他从2017年开始养羊,现在羊存栏稳定在200只左右。“养羊不费劲,我一个人就能搞定。”骆治发说,现在推广的养羊模式,不仅省事,而且养的羊品质好。

  走访三户群众,记者发现他们的共同点是:一、他们建的都是环县统一设计的羊舍,清理起来比较方便,1至2周清理一次即可;二、他们用的草料都是合作社统一发酵处理的“全日粮”,撕开包装直接喂养,大多一天早晚各喂养一次,这种营养均衡、调配合理的草料,被当地群众称为羊的“方便面”,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三、他们的羊都是根据羊龄进行隔档养殖,不同羊龄、不同体重的羊分群饲喂,以便达到统一标准,可以统一出售,最大限度提高养殖效益。

  刘小兵介绍,西沟村目前已建成全日粮加工专业合作社1个、草产业合作社1个、养殖专业合作社7个,组建“村社合一”联合社1家,全村70%以上的农户养羊、70%以上的土地种草、农民人均纯收入70%以上来自于羊产业,全村羊饲养量达到4万只,2021年全村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

  西沟村是环县“傻瓜式”养羊的一个缩影。

  此外,为促进专业育肥,环县还建成年出栏10万只规模的绿色集成育肥产业园区1处,扶持乡村能人创办、合作社改办育肥场社多个,配置全封闭自动供料系统、全封闭自动清粪系统、全封闭自动供暖系统以及全封闭自动换气系统,并坚持羊同时进场、同时育肥、同时出栏、同时屠宰,确保环县羊肉产品基因一致、规格一致、品质一致,以提升全县养羊整体效益。

[1]  [2]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