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奔腾看酒泉”系列报道(六)
党河新韵 城水相依
今日敦煌,因党河之水更显城市魅力与灵气。
依水而生、因水而兴,敦煌的发展自古至今始终紧贴着党河的脉搏。作为党河穿城布局的城市,近年来,敦煌精细治理、顺势而为,党河迎来巨变。
党河新生 风情在“线”
“本地,水是人血脉”——自莫高窟藏经洞出土文书,道出了水在敦煌的重要地位。
在古代丝绸之路上,“沙漠绿洲”敦煌人文鼎盛、商贸繁盛,出现了“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景,敦煌依水而存,孕育的敦煌文化更是蜚声中外、延续至今。
在大漠戈壁的深处,党河风情线3.6公里滨水景观带,40万平方米水域景观,20万平方米园林景观,给敦煌这座丝路名城增添了一双善睐的明眸。
俯瞰敦煌城区,水清岸绿,城水相依。这是党河流经敦煌的最美一段,也是敦煌的城市“会客厅”。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党河上游修建水库后,下游河道几乎断流,仅在每年汛期和排沙时泄洪。城区段的西河坝,沙尘飞扬,垃圾塞道,污水横流,行人侧目屏息而过,古老的河床一片狼藉。
“原来路过这儿都是捂着口鼻走的,现在倒成了周边一景。每天来晨练、跳舞、打太极的市民络绎不绝。”在党河边居住了近20年的敦煌市民王玉秀欣喜地讲述党河发生的可喜变化。
数据显示,党河风情线建成后,对改善敦煌城市气候效果明显。经实测:城市湿度由原来的30%增加到40%至50%,平均提高15%。
昔日黄沙干河,今日一河碧波,从群众避之不及到重现诗情画意,离不开敦煌市对党河的保护与治理。2007年以来,通过引水入城、蓄水造景、清洪分治、循环利用,一个生态风情线、人文风情线重获新生,再现秀美。
“水清了,风沙少了,环境变好了。”生活在党河岸边的敦煌人普遍有这样的感受。数据显示,2021年,敦煌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00天,优良率82.2%。
从“党河不见河、近水不亲水”到让水近城、人走近水,敦煌将生态景观与敦煌文化、党河文化、节水文化等元素有机融合,一体推进生态修复、风貌保护、文脉延续、品质提升。
沿着党河岸边行走,一面由敦煌壁画、道德经、敦煌历史文化等内容组成的内涵丰富的丝路文化墙,彰显了敦煌文化和艺术气息。敦煌市党河水利风景区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景区正在重点打造水文化历史长廊,集中反映国家水战略、水政策,反映敦煌水利史、水发展、水文化、水资源、水利用情况。
一泓清泉穿城而过,城市“双修”与文化赓续紧密结合,进一步带动以文兴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近年来,敦煌市不断加强文旅基础设施建设,融合文化元素建成党河风情线、飞天公园、国际会展中心、敦煌大剧院等场所,进一步提升文旅吸引力。
党河清流、沙山远望,敦煌以水为笔,绘就一幅横亘党河两岸的敦煌文旅盛景。
今年,敦煌市正式印发《敦煌市“十四五”水资源管理与保护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敦煌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为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人民幸福的美丽敦煌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全力推进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建设过程中,敦煌市优先配置规划资源,以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为总蓝图,编制全域旅游示范区发展规划、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规划等各类规划30余项。目前,敦煌旅游规划与产业、交通、土地、环保等规划多规衔接,形成“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
敦煌蓝、党河绿、月泉澈,从靠河吃河到守河爱河,党河敦煌段正变身文脉传承带、绿色生态带、转型发展带、人文景观带,奋力谱写因水而兴、与水共生的敦煌答卷。
赓续文脉 书写文旅新篇章
9月19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2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在广西桂林盛大开幕,敦煌市作为主题市在博览会上精彩亮相。
精彩的敦煌推介、有趣的互动,专业的敦煌艺术表演吸引了众多嘉宾及群众驻足围观。在活动现场,还进行了《反弹琵琶长绸舞》表演、敦煌文化旅游有奖问答,进一步宣传推广了敦煌文化。
在转化利用文化基因的同时,敦煌文旅走出去步伐明显提速,自2013年以来,敦煌旅游接待人数每年以百万人次增长,2018年突破千万人次,2019年达1337万人次,带动就业超4万人。先后获评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中国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东亚文化之都城市等荣誉称号。
随着敦煌游客人数急剧增长,敦煌部分景区原有基础设施已经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今年,敦煌市将敦煌国际会展中心C馆一层改造为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东门游客中心,以缓解旅游高峰期接待压力,提升游客体验。
进入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东门游客中心大厅,醒目的LED大屏滚动播放着敦煌市各大景区的宣传片、景区门票价格等内容,只需稍稍驻足,游客便能快速领略敦煌文化和风土人情。
“游客中心的产品形态非常丰富,最重要的是它融入了敦煌厚重的文化底蕴,还有甘肃省14个市州的特色农产品,让人眼前一亮。”游客景海燕说。
在持续升温的旅游热潮中,敦煌市旅游业积极探索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转变,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已超过60%。
依托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敦煌市不断探索创新,拓展研学产品,不仅吸引了众多外来游客和学子参与体验,也吸引本地市民、学生乐享其中。
作为敦煌文旅新业态的一大品牌,研学旅游已成为当下敦煌市激活文旅市场、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旅游复苏的“金字”招牌。
在莫高里工匠村,研学者不仅可以参观非遗坊、敦煌古代匠师纪念馆、百年敦煌老照片展,还可以在美术馆内聆听研学导师讲解生动丰富的敦煌壁画彩塑技艺课程,亲自体验制作敦煌彩塑。
“敦煌的孩子都以敦煌为荣,研学有益于激发孩子对敦煌文化的兴趣。”莫高里工匠村创始人杜永卫说,研学既能加强他们对家乡和敦煌文化的热爱,也能进一步传播敦煌文化。
以敦煌文化为本底,敦煌市持续挖掘特色资源,续写丝路文脉丰富内涵,以“山水城林人沙”勾勒的城市画卷愈发清晰。
位于敦煌党河风情线旁的敦煌书局是敦煌首家集敦煌书籍、敦煌字画、敦煌文创、敦煌1900咖啡、敦煌文化活动于一体的富有敦煌特色、高颜值、复合型的现代书局。
近800平方米的敦煌书局整体融入了敦煌文化元素,发挥着促进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作用,也为市民游客创造了优美的学习环境,擦亮了敦煌城市文化名片,提高了城市文化指数。“希望书局能成为敦煌文化的美学空间和敦煌文化生活的新坐标。”敦煌文旅集团敦煌书局事业部负责人付馨对未来充满期待。
从着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弘扬,再到着力推进重点文旅产业项目建设、推动文旅产业提档升级,敦煌正重新审视文化与服务、服务与质量、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千年党河滔滔不绝,敦煌文化生生不息,敦煌文化的精彩需要展示,也需要在交流互鉴中共鸣共享。敦煌市文旅局局长陈锦业表示,敦煌正抢抓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建设机遇,聚力打造文化高地、旅游胜地,努力推进文旅高质量发展。
酒泉融媒记者 范昊帆 朱亚龙 陈柳 李世涛 钱霄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2年10月19日酒泉市总工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驿站建设:按“家”的标准设计 依城市名片打造
- 2022年10月15日【市长说亮点】加快建设酒泉区域中心城市——访酒泉市委副书记、市长唐培宏
- 2022年10月13日【市州书记谈统战】王立奇:为推动新时代全省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酒泉力量
- 2022年10月12日酒泉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