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奋进新征程 创造新伟业】绘就陇原“农”墨重彩好“丰”景 甘肃省持续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见效

 2022/12/13/ 07:51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陇南 突出问题导向 抓住关键环节

  近年来,陇南市坚持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作为搭好农村改革“四梁八柱”的重要抓手,以“试点先行、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全面推开”为工作思路,从有效解决制约改革难题入手,全面完成了改革阶段性任务。截至2021年10月底,全市3204个村完成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共清查核实村集体资产84.056亿元,累计确认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246.5594万人,占改革总人口数的99.83%,以户为单位发放股权证书64.1355万本,组建村集体经济组织3204个、登记赋码3204个,完成率均为100%。

  为确保高质量完成改革任务,陇南市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一系列部署要求,重点突出三个关键环节。一是突出清产核资。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印发了《陇南市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实施方案》,严格按照清查、登记、核实、公示、确认、建立台账、审核备案、汇总上报、纳入平台九步流程规范步骤,组织县区对村、组两级集体资产进行全面清查登记,确保资产明、账目清。二是突出身份认定。坚持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唯一性原则,在尊重历史、兼顾现实、程序规范、群众认可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户主申报、调查核实、审核甄别、三榜公示、大会审议、群众认可的工作环节,统筹考虑户籍关系、土地承包关系等因素,以各村户籍在册人员为基准,逐一进行人员普查登记,建立“一户一表”,对登记上表人员是否具有成员身份进行确认。三是突出股权设置。全市共遴选出74852名社员代表全程参与改革,以不设集体股为引导,采取“一人一股”“基本股和享受股结合”“家庭股和人头股结合”等多种配股方式。股权采取静态模式进行管理,量化到人、确权到户,增人不增股、减人不减股,并以户为单位对成员发放股权证书。

  今年以来,为加快推进全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全市9县区195个乡镇及时调整充实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层层压实责任,形成了市级统筹、县级全面负责、乡镇(街道)组织实施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张掖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助推“一区一地”创建

高台县巷道镇高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成员拿到集体经济分红。

  近年来,张掖市以创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地为统揽,统筹推进农业农村重点领域改革,积极探索开展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化、制种基地竞争性配置、农业社会化服务三项改革,有效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充分发挥改革示范带动作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坚持高效整合,全力推进制种基地竞争性配置改革。充分发挥张掖市玉米制种基地资源优势,制定出台《张掖国家级玉米制种优质基地资源竞争性配置办法》等政策文件,坚持在把控市场风险、调节供需矛盾、保障工作推进上破旧立新。从制种企业生产经营指标、制种企业创新经营业绩指标、制种企业经营自律指标和一票否决四个方面,对企业进行公平公正打分,推动优势基地向优势企业集中,加快基地共建共管步伐,促进企业基地配置更趋优化。通过竞争性配置,吸引制种企业扩大投资规模,加快育繁推一体化发展,世界排名前十的6家种业企业和国内排名前十的7家种业企业入驻张掖发展,中种国际等3家企业已在张掖设立总部,中地种业等12家企业已授权部分品种和区域市场在张掖销售结算,建成现代化玉米种子加工中心20个,成为国内最集中的种子生产加工技术中心之一。

  坚持高优服务,深入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改革。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整村流转土地,引导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实现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联合,以入股、合作、租赁、专业承包等形式,规模流转经营并投资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紧紧围绕农业生产“耕、种、管、收”各个环节,建立县区、乡镇、村三级联动的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搭建土地规模流转、土地组织流转2个平台,开展“保姆式”托管服务、“菜单式”选择服务、“专业化”精准服务3项服务,扎实推进农业生产托管、农机、植保等社会化服务。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932个,服务对象7.57万个(户),托管面积达501.72万亩(次)。甘州区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100个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区之一,5个典型案例入选“甘肃省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

  天水 齐抓共管聚合力 集体发展添动力

清水县黄崖村全力打造核桃品牌。图为核桃收购现场。

  集体经济产业发展缓慢,仅靠农户种植传统作物,产业单一,收入薄弱;村集体闲置土地、林地、农田却还在躺着“睡大觉”;村级集体经济捉襟见肘,时常陷入“拆东墙,补西墙”的困境。这是甘谷县礼辛镇尉坪村曾经面临的真实问题。

  近年来,尉坪村深入挖掘并整合各类资源,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增收模式,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充分利用该区域内现有深加工农产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提供了有利条件,有效改善了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不断推动村集体经济逐步发展壮大。

  村子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尉坪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抓党建、帮增收、促发展的作用,选优配强带头人,并积极实行党务、村务和财务公开,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得到了广大党员群众的信任和拥护。2021年9月,尉坪村党支部被省委组织部评为“全省标准化先进党支部”。村党支部书记贾小贞说:“现在全村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00亩以上,年产蔬菜达到300吨左右,销售收入500万元,人均增收1000多元。”

  秦安县下辖17镇428个行政村。202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7.2亿元。2017年以前,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大部分为零。2017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部署要求,依托党建引领合作社发展三年提升行动,坚持以村党支部为引领,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为主体,充分利用各级财政扶持资金,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纯的依靠入股分红,到多模式开展实体经营的发展过程。

  秦安县云山镇吴大村位于海拔1800米的高山区。自2021年开始,云山镇党委、镇政府指导吴大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从自身资源禀赋出发,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有效模式。经过多方论证,确定了资源开发和多元合作的发展路子。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村里闲置土地,创办了一处生态种植园,建成了高标准设施塑料大棚6个、日光温室2座,形成反季节蔬菜生产、草莓种植采摘、乡村旅游为主的休闲农业生产基地。同时,与武山县金陇农副产品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协议,试点种植以青刀豆为主的高原夏菜50亩,采用“六统一”的模式,村集体每公斤提取0.1元的管理费用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截至今年10月,吴大村村集体新增收入7.93万元。

  金昌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金昌市永昌县六坝镇海量辣椒专业合作社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

  近年来,金昌市围绕培育主导产业、强化培训引导、典型示范引领、建立利益联结等方面,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市注册登记农民合作社1280家,纳入全国名录系统的家庭农场3491家,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共同富裕,巩固农村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

  培育主导产业,夯实发展基础。坚持把培育壮大农业特色产业作为办实新型经营主体的关键抓手,聚力打造菜草畜高品质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全市从事种植业的合作社752个,从事养殖业的合作社338个,从事服务业、林业等其他行业合作社190个,共吸纳入社成员2.4万人。

  强化培训引导,促进规范提升。始终把加强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规范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结合高素质农民培育,按照产业、行业、专业和综合性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多样化专业化培训。积极推行家庭农场“随手记”软件和“一码通”数字化管理服务机制,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财会核算、“三会”制度、成员账户等各项机制建立健全,全市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水平与带动能力显著提升。全市运营较规范的合作社比例达到91.08%,带动非成员农户2.49万人;106个家庭农场使用“随手记”记账软件,100个家庭农场全程参与省级“一码通”赋码试点工作。

  典型示范引领,多元融合发展。深入开展国家、省、市、县示范社“四级”联创,及示范性家庭农场省、市、县“三级”联创,印发了《金昌市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评定和监测办法》和《金昌市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认定管理办法》,注重发挥典型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培育了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的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其中,国家级示范性合作社11家、省级66家、市级198家、县级294家;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4家、市级168家、县级212家。

  建立利益联结,拓宽增收渠道。积极探索“村社一体 合股联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强村富民模式,把个体农户组织起来,把分散的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资源要素组织起来,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多种类型的利益联结机制。在毛卜喇村,村党支部领办永昌县毛卜喇瑞云农牧专业合作社,组织村集体将现有的600只肉羊和24户农户的2610只肉羊入股合作社,村集体占股29.6%,农户占股70.4%,共同参与合作社生产经营,预计户均增收8000元左右。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