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平凉:“土特产”也能做出大文章

 2023/03/20/ 15:43 来源:平凉日报 记者 王君丽

“土特产”也能做出大文章

  记者 王君丽

  平凉红牛、静宁苹果、华亭独活、崇信芹菜、庄浪粉条……这些在平凉叫得响、卖得好的“土特产”,通过产业转型、结构升级、链条锻造,持续做优品牌、做大集群、做强龙头、做长链条,逐渐实现华丽转身,从农田成功搬上了百姓的餐桌,有些还远销海外。

  看似普通的“土特产”,一头连着脱贫增收,一头连着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产业不强、农民不富,就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所以,发展乡村产业,关键还是要突出特色,考虑区位条件、产业基础、资源禀赋、文化习俗等因素,还要在“品”上下足功夫,不盲目跟风,才能把“土特产”打造成“高大上”,把“小特产”做成大产业,增强“土特产”的含金量。

  乡村振兴没有照搬照套的模式,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特色和优势。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只有突出培育地方特色产业,做好“土特产”大文章,形成规模化特色产业集群,才能把好资源转化为好品质、好品牌。

  做好“土特产”大文章,就要在彰显特色上下功夫,打好“特色牌”,增强竞争力。围绕“特”字,因地制宜选准品种,提高农产品的外在品相、内在品质,以及品牌价值,让更多特色鲜明、业态多样的乡村产业不断带动强农富农,乡村振兴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还要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紧紧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开发多种功能、挖掘多元价值,选准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随着红牛、苹果、马铃薯等“土特产”在不断提质升级中一步一步走向市场,一点一点得到更多消费者的认可,我们也有了做足做活“土特产”的信心和经验。立足新发展阶段,只有基于一方水土、一方特色,挖掘本地优势、开发乡土资源、彰显文化特色,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土味”路线,放大“特产”效应,集中政策、人力、技术、资金等,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抱团式”经营,不断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解决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规模小、布局散等问题,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把小农户服务好、带动好,促进乡村产业特色化、规模化、优质化、品牌化,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就能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平凉,让更多的农民口袋富起来、乡村靓起来、农业强起来。

  做好“土特产”文章,大有乾坤。缺了“土”,产业根基不稳;失去“特”,竞争优势不足;没有“产”,发展难以持续。所以,做大做强“土特产”文章,就要念好“土”字诀,打好“特”字牌,唱好“产”字歌,擦亮平凉“土特产”名片,使之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为乡村振兴赋能添彩。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