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旅游

打卡临夏市折桥村 走进画里乡村 尽享河州味道

 2023/04/26/ 12:00 来源:民族日报 记者 闫改琴 赵好飞 梁永吉

走进画里乡村 尽享河州味道

乡村振兴文化长廊

美丽乡村文化墙

手抓羊肉

同心亭

爆炒草鸡

特色美食

折桥村蔬菜种植大棚

  民族日报记者 闫改琴 赵好飞 梁永吉

  清晨,阳光冲破云层,为临夏市折桥村镀上一层金黄,放眼望去,屋舍整齐、道路整洁,景色如画、韵味别致……阡陌纵横中,蕴藏着新的生机与希望。

  折桥村因桥得名,折桥在历史上是河州(临夏)经东乡通往金城(兰州)的官道要津,大夏河自西南向东北流过,为便于联通两岸,明代在大夏河上修建有木桥,名之折桥。近年来,折桥村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加强产业融合,培育乡村旅游品牌,扩大乡村旅游消费,推动旅游提档升级,取得了明显成效,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

  走进折桥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崭新的临夏地质公园社区折桥村科普长廊,包含地球的起源和年代、地质灾害及防范常识、泥石流的紧急防护措施、崩塌和滑坡的紧急防护措施、地震及防震常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夏地质公园景色、临夏特色美食等科普展牌。

  漫步折桥村,人们总会不约而同地被村道两侧多彩的地质公园墙绘吸引,不由放缓脚步慢慢欣赏。折桥镇着力打造特色文旅小镇,一墙一文化、一墙一风景,巧妙地将美丽乡村融入墙绘艺术。手绘一道墙,教育一方人,这些形象生动的一面面文化墙在扮靓乡村“颜值”、提升乡村“气质”的同时,让群众随时随地感受文明的熏陶,成为教育引导村民向上向善向美的“天然课堂”。

  折桥村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成为临夏地质公园旅游线路上的重要驿站。随着世界地质公园的申创,折桥村的知名度不断提升,文旅产业发展越来越好,如今,折桥村平均每7户就有一家经营农家乐,约1300人从事农家乐服务行业,解决当地群众就业1200多人,年营业额达5000万元,纯收入达2000万元,享有“河州美食第一村”的美誉。该村美食以爆炒草鸡为基础菜品,配以“四大名菜”(东乡土豆片、肉末粉条、醋熘白菜、手撕甘蓝),以及撒饭、油香、发子面肠等各式各样原汁原味的农家饭菜。食客或围坐在农家小院,或端坐于土炕之上,或半躺于树荫之下,吃爆炒鸡、品盖碗茶、赏田园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饮品以盖碗茶为主,配以“九眼泉”泉水冲泡,有“两土两泉”之说,即坐土炕、吃土鸡、听泉音、喝泉水,实为人生之快事。

  依托农家乐产业优势,折桥村以盖碗茶生产加工、配送为突破口,发展村集体经济,从小处着眼推动农家乐提档升级,从长远考虑鼓起村集体经济“腰杆子”。旅游业的发展为折桥村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多年在外经商的王海云敏锐地察觉到商机,回家开起了农家乐。“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的农家院已成为小有名气的美食打卡地,生意越来越好,生活质量比起过去提高了很多。”王海云高兴地说。

  折桥村充分利用独特气候、田园风光、农家美食、“九眼泉”水、盖碗茶等资源禀赋,积极引入特色旅游业新业态,成功打造折桥湾盖碗巷,深入挖掘美食资源,按照“合作社+旅游+农家乐”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传承发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州贤孝,以弹唱表演形式表达地质公园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依托非遗文化、美食文化,大力开发文创产品折桥盖碗、葫芦雕刻等,进一步助推旅游商品产业发展,提升魅力折桥湾文旅品牌内涵品质。

  粉的花,绿的树,整齐的房,干净的路……远处的夕阳缓缓落入乡间田野之中,余晖洒在木质屋檐之上,欣赏着折桥的美景、品尝着折桥的美食、感受着折桥的乡情、聆听着折桥的乡音,一份温暖和感动始终萦绕在心间。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