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本网原创

畅游如意甘肃 你会爱上“每一度”——第11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侧记

 2023/04/28/ 16:55 来源:每日甘肃网 记者 万及敏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万及敏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4月26日,由文化和旅游部、甘肃省政府主办的第11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在张掖盛大开幕。当飞机轰鸣划破长空万里,国际友人齐聚甘肃,世界目光聚焦甘肃。今天的甘肃,正在以沉淀千年的文化厚度、跨越千里的地域广度、热情洋溢的生活温度吸引着全世界游客。

  千年沉淀 酿就甘肃文化厚度

  70摄氏度是沙漠地表最高温度,却不能阻挡人类的脚步,2000年前,张骞西行,开启凿空之旅;34.5厘米是国宝马踏飞燕的高度,力与美完美结合,矫健俊美,惊心动魄,是中华美学的巅峰佳作;1680米是莫高窟的南北长度,敦煌飞天,九色鹿漫步,大国智慧、千年文化,在此交融??穿越千年的历史沉淀,流传千年的历史典故和众多文物古迹,形成了甘肃无与伦比的“文化厚度”。

  一手雕浮绘,一眼观匠心。剪刀飞舞下的完美痕迹,水车缓缓转动的岁月斑驳,太平鼓声激越高昂,热情锅庄顿踏有序。在甘肃,文化不仅可以用来观赏,还可以亲身体验。在天水市秦安县大地湾遗址博物馆西侧约几百米处,有一处大地湾遗址复原区,游客在此可以看到新石器时期特色的村庄,了解新石器时期古人生活方式;每年8月的甘南香巴拉旅游艺术节上,游客可以围着篝火和当地牧民一起载歌载舞;在庆阳环县,游客可以站在幕后,用皮影讲述西游记、水浒传;在天水,游客或许可以找到非遗传承人,亲手制作一碗独属于天水人的“呱呱”??这一切,来源于甘肃对文化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不断加强。过去十年,甘肃颁布实施《甘肃省长城保护条例》,编制完成《甘肃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规划》,持续推进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截至目前,甘肃花儿、环县道情皮影戏、格萨(斯)尔3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8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同时,甘肃已公布四批累计493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认定68名国家级、617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当第11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在张掖开幕,来自48个国家的700多位嘉宾欢聚一堂……这一刻,甘肃大门正被“文化的力量”缓缓推开。

  自然风貌 成就甘肃地域广度

  甘肃地域辽阔,东西横跨1600余公里,东临陕西,南接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靠内蒙古、宁夏,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甘肃丰富多样的气候条件和地理样貌。黄土高原、广袤草原、茫茫戈壁、雪域冰川??4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拥有除海洋和岛礁外所有的地貌类型。甘肃更是被冠以“生态奇观的博物馆”“自然风貌的大观园”。

  在《纽约时报》发布的“2018全球必去的52个目的地”榜单中,甘肃成为我国唯一一个上榜的省份,并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之一,还曾经被《孤独星球》封为亚洲最佳旅游地。

  去了甘肃,就去了4/5的中国,这句话绝非虚言。

  4月27日,雨过天晴后的张掖丹霞,色彩更加鲜艳、分明。来自四川省广元市的游客杨颖自驾游来到甘肃,沿途的塞外江南、大漠孤烟让她惊叹于大自然的神奇。站在张掖丹霞景区桃花沟观景台上,看着阳光下的七彩丹霞,杨颖说:“第一次看见丹霞是在电影《三枪拍案惊奇》中,身临其境,丹霞显得更加靓丽,更加的无与伦比。尤其是当稀疏的亮光透过云层照射在上面时,丹霞就是一个神奇且色彩斑斓的天堂。”

  当天举行的甘肃旅游推介及国际旅行商合作大会上,甘肃知名旅游博主艾静在“如意甘肃——山川的表情”推介演说中,以航拍的视角,向参会嘉宾展示了甘肃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巍峨矗立的崆峒山、宛若仙境的扎尕那、被称为“天下沙漠第一泉”的月牙泉??日升月落,绿水青山,时而壮阔肃穆,时而浪漫神秘。一幕幕绝美的航拍画面,让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来自乍得的留学生托马(DONGLONA ADAWA Thomas)看得入迷,“航拍画面要比我们肉眼看到的更加震撼。我以后会把所见所闻分享给更多的朋友,邀请他们来到中国甘肃,了解更加真实的甘肃、更加真实的中国。”为了方便游客来甘旅游,近年来,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交通部门,开通“环西部火车游”旅游专列以及多条省内旅游串飞航线,极大方便了在甘游客交通出行。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在今年还将围绕兰州—张掖—敦煌、兰州—庆阳和陇南—敦煌旅游航线,扎实做好文旅产业延链补链文章,组织动员旅行社设计推出系列旅游产品,推动航旅深度融合。同时,争取推动天水、嘉峪关、敦煌等重点旅游城市实现串飞。

  人间烟火 造就甘肃生活温度

  最是人间烟火气,且以美食慰风尘。

  甘肃人用最质朴的方式,释放着西北的热情。说起甘肃的美食,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兰州牛肉面,却不知道牛肉面讲究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面也有十余种形状,毛细、二细、韭叶……牛肉面是兰州人的早餐,牛肉面馆一般都是早上经营,下午停止营业,所以想吃正宗的牛肉面,在旅途中就不能偷懒赖床。来到甘肃,必然要去一次中国国家旅游标志东汉铜奔马的“故乡”——武威雷台汉墓。一天的行程结束后,经济实惠的“三套车”便是首选晚餐。一杯温热的茯茶,酸甜开胃,消渴解乏;一碗冒着热气的行面,浇上卤汁,滑爽筋道,既耐嚼,又熬饥;一碟卤肉,撒上青椒、大葱、香菜,芳香四溢。

  虽然同在甘肃,但是李霈4月25日一大早从定西市通渭县开车出发,等日落时分才抵达张掖。

  第一次来张掖,李霈去了丹霞景区,走完了国家湿地公园,打卡了大佛寺。但最让她印象深刻的,不是那山那水,而是张掖民间美食鸡肉垫卷子,“餐餐必点!鸡肉鲜嫩无比,面卷子滑弹而不肥腻,一口接一口完全停不下来。”

  张掖,曾是商贾南来北往,东进西出的驿站,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繁荣的人流物流商贸流,造就了张掖独具特色的地域饮食文化。鸡肉垫卷子,更是张掖人节日聚会、宴请亲朋必备美食。除此之外,炒拨拉、卤肉炒炮、搓鱼子等这些美食名吃,共同构成了张掖这座城市的美食名片。不论是张掖还是其他地方,甘肃人的美食清单永远是那么丰富,夏季清凉解暑的浆水面、冬季驱寒暖身的暖锅,这些自古流传下来的美食,共同构成了甘肃的“生活温度”。行走的意义不全是宏大叙事带来的洗涤、广阔壮美的风景带来的震撼,也许一碗清晨的擀面皮、一串夜市的烤肉、一杯盛夏的杏皮水,就能让你沉浸在甘肃的美食海洋里“无法自拔”。

  “甘肃被誉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自然奇观的博物馆、民族风情的大观园、品质旅游的目的地。在此我向全国各地的朋友们发出诚挚的邀请,热情欢迎全国各地的朋友们来甘肃观光旅游、投资兴业,共享美好生活,创造美好未来。”第11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召开后,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何效祖化身“推荐官”,盛情邀请全国游客来甘旅游。

  丝路余音,穿越千年;是风动,更是心动。

  如意甘肃,静等客来!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