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杜志恒:
三次南极科考体验“三个代替”
“第三次南极之行,孩子已经三岁多了,每天听到她用稚嫩的童音关心着我的安全和健康,既给我一份更加安心工作的鼓励,也让我内心充满了对孩子的无尽思念与愧疚。”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37岁的杜志恒,于近日返兰并接受了记者专访。
去年10月31日,杜志恒搭乘雪龙船从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启航,随队出征南极。
“我这次科考延续了‘挖呀挖呀挖,挖南极丰富的雪冰样品’的常态,把这些挖回来的样品经过测试分析,就能重建过去不同时期的‘环境’现状。”杜志恒说,不过在这次科考前,为了厘清雪冰和水体对自然和人类活动响应机制,设计和引进了一批在线仪器,可以在线监测雪、冰、融水和海水中的温室气体。“不能说身处甘肃的科研机构,远离海洋,就不去做相关研究了。”
“南极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各国所认识到,所以在遥远的南极,如何才能更加高效率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与以往相比,杜志恒以三个“代替”来形容这次最大的感触和最新的体验:规模化、机械化的操作逐渐代替了人力;在线和原位观测逐渐代替人力观测;“90后”已经是南极科考的主力军。“为了适应这些新变化,更要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研发适合南极科考的‘国之大器’。”
肩扛“国家责”让每位队员身负压力与动力,深知自己所担负的科考任务是在跟国际同行在一个“赛道”上赛跑。25名队员所处的难言岛,与著名探险家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的探险小分队坎贝尔6人小组有着渊源。1912年,由这6人组成的“北方科考支队”在“难言岛”研究阿德列企鹅,由于受暴风雪影响,斯科特领导的“特拉诺瓦”队无法与这6人取得联系,接他们上岸的计划只能搁置,随着极夜的来临,这6人在食物匮乏的“雪洞”度过了漫长的7个月。
第三次南极之旅采访结束时,杜志恒说:“希望这次采集的样品和数据尽快转化成科研成果,能对保护南极尽一点微薄之力。南极海面澄澈、空气充满宁静、‘不落’的阳光洒向大地,是科学研究的殿堂。如果再给我一次去南极的机会,我还会毫不犹豫地前往!”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何燕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3年04月04日甘肃籍科学家杜志恒三闯南极 已结束科考回国,将于下周返兰
- 2022年11月18日甘南气象科考人员随中国南极科考队出征
- 2022年05月18日中科院西北研究院研究员李传金完成人生中第三次南极科考
- 2022年05月13日“巅峰使命”珠峰科考为东绒布冰川进行全面“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