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资源 助推旅游业提质增效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房惠玲
甘肃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我省抢抓“一带一路”重要机遇,提出了“交响丝路·如意甘肃”的宣传口号,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旅游业收入大幅增加。数据显示,2018年甘肃旅游人数达到3.1亿,旅游收入突破2000亿,文化旅游产业增长达8.9%,占全省GDP的7%,在十大生态产业中居首位,旅游业已经成为甘肃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最具潜力的新兴产业。但是,与发达地区横向比较,我省旅游业发展中产业规模小、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低、特色化旅游产品短缺、效益不强等问题仍十分突出。为此,在政协甘肃省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民盟甘肃省委员会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
多条腿走路 以戏留人
近年来,通过民俗文化旅游演出项目等旅游文化活动,激活本地的民俗文化市场,延长游客滞留时间,刺激消费,是全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探索和发展的方向。《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提出要创新文化旅游产品,鼓励专业院团与重点旅游目的地合作,打造特色鲜明、艺术水准高的专场剧目。
为此,民盟甘肃省委建议,我省应实施旅游文化演艺推进行动,整合甘肃特色文化资源,诸如敦煌乐舞、花儿、各民族风情、陇剧片段、秦腔选段、裕固族演出等甘肃特色的小剧场演出项目。要搭建文化演艺机构和旅游景区等之间的交流对接平台,力争兰州、天水、张掖、敦煌等热点旅游城市和重要景区实现驻场演艺常态化。同时,应采取旅游景区实景演出、驻场演出、小剧场文化演出等特色项目相结合的方式,盘活演艺资源,繁荣省内文艺演出市场,实现文化旅游多条腿走路,以戏留人。
提升乡村旅游规格 打造乡村生态旅游
目前,我省乡村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优质产品缺乏、服务设施滞后和品牌建设落后等问题,迫切需要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升级。
民盟甘肃省委建议,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应在旅游项目和体验项目的开发创新上大做文章,丰富产品形式。在开发旅游线路方面,要分类谋划。对靠近城市且有农业园区的乡村,在提升营销水平的同时,要开辟诸如科普、探险、采摘等旅游项目,以及购物、养生、度假、科普教育等类型活动项目。
同时,在农业资源、观光资源、生态资源开发的同时,应增加对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对一些既远离城市又没有景区的,地处偏远山区的村庄应在“域”上做文章,以乡镇为中心,开展乡镇旅游,而不能一味地单一发展农家乐。
乡村旅游发展要突出区域特色,避免同质化竞争,要特别注重挖掘、整理、发扬具有本地独特优势的文化资源。要打捆建设、抱团发展,建立有利于片区旅游发展的统一平台,深挖如特色小吃、特色乡村产品等旅游产品。
因地制宜 发展小众旅游
小众旅游是相对跟团游、自驾游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主要是针对高收入人群游客的产品,更加个性化的一种旅游业态,这种小众旅游不仅能带来巨大的消费,而且对于宣传我省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作用。
为此,民盟甘肃省委建议,我省应该围绕省内众多丰富的旅游资源,针对个性化旅游消费需求打造“特色旅游项目”,例如在甘南、临夏、肃南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开展民俗旅游;河西走廊地区开发极具特色小众旅游项目,如穿越腾格里、黑河峡谷、登雪山等;在探访古迹时组织“寻根旅游”等,发展度身定做的产品,把客人的需要转化为旅游线路。
打造休闲旅游度假的后花园
在提高甘肃旅游的知名度、增加宣传的营销手段、吸引外地游客前来的同时,我省旅游产业发展也应该注重省内游客资源开发。例如依托永靖的太极岛、黄河三峡,和政的松鸣岩、古动物化石地质公园,临夏的八坊十三巷等资源,发挥距离省城兰州路途较近的比较优势,积极培育探索一系列针对省内游客的优惠政策,将这些临近兰州的景区变成兰州人休闲旅游度假的后花园。具体来讲就是在吃、住、行、门票上,开辟绿色通道,拓展旅游市场。
相关新闻
- 2019年12月17日【理论】挖掘历史文化资源 发展陇东南旅游业
- 2019年11月20日构建共建共融共享的旅游业发展新格局——访麦积区委书记张智明
- 2019年10月23日甘肃省旅游业快速发展吸引携程旅游线下布局 明年在兰落地50家门店
- 2019年10月08日平凉:“十一”黄金周旅游业揽金6.73亿元 博物馆成“网红”新地标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