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白银市围绕“四个突出”兴水惠民助推脱贫攻坚

 2020/06/10/ 10:29 来源:白银日报

发挥水优势 做活水文章

白银市围绕“四个突出”兴水惠民助推脱贫攻坚

  中共白银市委政策研究室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兴则农业兴。黄河虽然呈“S”形流经白银258公里,但境内山大沟深、十年九旱,多为干旱和半干旱区,季节性、区域性、工程性缺水严重,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受制于水。为从根本上改变农业靠天吃饭、黄河贯境却长期缺水的窘境,白银市坚持把以水兴农、治水为民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充分发挥黄河水资源优势,抓项目夯基础、抓饮水惠民生、抓改革破瓶颈、抓治理增颜值,以水利事业大提升促进现代农业大发展。

  一、突出项目建设,不断夯实决胜脱贫攻坚基础支撑。坚持把重大水利项目作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助力脱贫攻坚的基础工程来抓,推动水资源变水资产、水资本,努力把黄河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接续构建引黄提灌农业体系。相继建成“中华之最”的景泰川等31处万亩以上大中型灌区,形成了“东有兴电提灌,西有工农渠提灌,南有引洮供水,北有景电提灌,中有靖会、刘川提灌”的水利工程布局,构架起纵横南北、贯穿东西的区域一体化农业灌溉体系。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59.5万亩,昔日“苦瘠甲天下”的戈壁滩变成了粮丰林茂、瓜果飘香的米粮川,农业已成为白银高质量发展的最大亮点。

  强力推进黄河上游生态治理。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重大机遇,谋划提出建设“两区四基地”(黄河上游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综合示范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创新示范区和循环化工、生物医药、特色新材料、煤炭储运交易转化基地)发展思路。围绕建设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创新试验区,紧扣“两线(黄河兰州至白银段、水川至黄河石林)、两流域(祖厉河、金沟河)、六片区(高扬程灌区、水系连通区、盐碱侵蚀区、寒旱农业示范区、传统工矿区、污染防治区)、七大湿地(会宁二十铺、靖远滩涂、景泰白墩子、芦阳水沟、白银水川、四龙和平川小黄湾)、十大名镇(河畔古镇、郭城驿镇、平堡文化古镇、东湾休闲名镇、五合枸杞小镇、五佛田园名镇、芦阳年味小镇、水川康养重镇、四龙休闲水乡、水泉文旅重镇)”,着力打造黄河之滨生态廊道。早知早悟、积极跟进,编制完成《白银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总体规划》,谋划凝练5大类604个项目,把好控制泥沙进入黄河的“总闸门”,努力把黄河打造成白银绿色发展的幸福河。

  加速兴建一批重点水利工程。着眼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提高土地质量效益,积极谋划实施“旱变水”工程,进一步夯实了脱贫攻坚基础。2018年以来,争取实施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景泰县永泰川灌溉引水、黄河白银段防洪治理、金沟河生态综合治理、靖会灌区李家塬提灌、引洮二期配套会宁城乡供水和农业灌溉等7个重点水利工程,发展水浇地3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5.54万亩,受益农民人均有了1.2亩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彻底解决了干旱山区“有地缺水”问题。

  二、突出安全饮水,全面完成决胜脱贫攻坚底线任务。坚持把农村饮水安全作为“民心工程”,建成集中供水工程183处,清凌凌的自来水哗哗哗地流入千家万户,122.92万人历史性地告别“吃水难”,喝上了安全水。

  强化重点区域弱项。针对一些深度贫困村地处偏远、居住分散的农民群众吃水难问题,综合考虑人口分布、地形条件、水源状况等因素,采取自来水入户、修建集中供水点、窖水安装净化设施等措施分类推进,解决了8.62万户37.06万人建档立卡贫困户饮水安全“最后一公里”难题。会宁县干旱山区群众高兴地说:“祖祖辈辈吃窖水,现在有了自来水,再也不用为吃水发愁了”。

  补齐先天不足短板。针对部分小型工程水源不稳定、调蓄能力不足等问题,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扎实推进冲刺清零后续行动。投资9.92亿元,新建、续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30处,安装水窖水净化设备4083台套,改造提升小型水源工程2处,新建(维修)各类调蓄水池36座,新增(改造)972公里管网设施。部署开展“五盯紧五整改”“过筛子、补漏洞、化矛盾”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大会战,对“筛”出的问题逐一对账销号,消除了群众吃水的后顾之忧。

  解决后天养护困境。针对管护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强化县区主体责任、行业监管责任、供水单位直接责任“三个责任”,702个行政村均配备了水管员。建立合理水价形成和水费收缴机制,让农民用“放心水”、交“明白费”。针对一些山区冬春季闹“水荒”的现象,投资2.48亿元改造提升管线1604.5公里,有效解决“冻管”问题,保证了供水的稳定性。

  三、突出水利改革,有效破解决胜脱贫攻坚制约因素。抢抓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机遇,顺应人民群众的更高期待,通过一系列小切口、见效大的改革举措,释放最大潜能,激发全新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抓住关键“小事情”。以国家、省级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县区为契机,积极推进城市居民用水阶梯水价,实行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水权到户、终端计量、超定额累进加价等制度,探索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降低了用水成本,减轻了农民负担,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点赞。

  着力破解“中梗阻”。严守“三条红线”,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研究制定依法治水、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农村饮水运行管理等规范化制度,将市动力公司整体移交市水投公司,试点整合重组9个大中型灌区及部分人饮工程,既理顺了管理体制,又提高了运行效率。

  注重拧紧“水龙头”。深入开展“总量强度双控、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重点地区节水开源、科技创新引领”六大节水行动,推动节水进企业、进机关、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引领全社会珍惜、节约、保护水资源。2019年全年用水量8.15亿立方米,同比下降10%;实施高效节水灌溉65万亩。

  四、突出河湖治理,着力提升决胜脱贫攻坚质量成色。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水清岸绿、河畅湖美的美好图景正在变为现实。

  推动河湖长制从“有名”向“有实”转变。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制责任体系,境内401条(段)河流沟道、1座湖泊、32座水库均有了“责任人”。推行河湖长制巡河APP“智能巡河”模式,集中开展“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专项行动,整改河湖“四乱”问题464个,拆除涉河违法建筑9处,疏浚河道34.8公里,取缔非法采砂厂59家,河湖管理范围划定工作基本完成,实现了河湖治理常态化。

  推动生态保护从“索取”向“补偿”转变。探索建立黄河全流域横向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以支流为骨架、小流域为单元,着力推进水生态环境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黄河流域白银段水土流失治理、黄土高原沟壑区综合治理、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扩容提标改造等生态项目正在加快推进。所辖5个县区和“一区六园”工业集中区均建成污水处理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7327平方公里,黄河白银段水质达到Ⅱ类标准。

  推动城乡环境从“旧貌”向“新颜”转变。扎实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四抓四促”城乡环境整治、乡村振兴“星级创评”等行动,有效消除城市“视觉污染”和农村“视觉贫困”,实现了由“脏乱差”向“净靓美”的华丽转身。依托黄河打造花村·顾家善、水乡·大川渡、乡坊·强湾村、石村·萱帽塔、桃园·罗家湾、大坪·农业园“六朵金花”和水韵独石、陶瓷小镇等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景泰大水石奓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白银顾家善村和景泰龙湾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锲而不舍做好“以水润城”文章,持续构建白兰高速公路东西出口、上下孤山、北城区等九大生态片区,改造提升金岭公园、金鱼公园、银凤湖公园、银西花海等十大生态公园,沿城区主干道北京路打造绿树成荫、馥郁飘香的花街,山川添了秀色,群众多了笑脸,一个有色彩、有温度、有活力的新白银正在迅速崛起。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