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靶心 攻克堡垒
环境优美的宁县湘乐镇瓦窑村。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铁梁
务工人员在宁县春荣镇谷合春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工作。 宁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宁县257个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实现全覆盖。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盛学卿
宁县县城面貌一新。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陈飞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巩炜 李近远 文洁
宽阔整洁的水泥路连接十里八村,白墙灰瓦的安置点贫困户住进敞亮的新房,产业合作社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步入宁县乡村,处处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
截至2019年底,宁县累计减贫29221户114837人,60个贫困村达标出列,剩余贫困人口193户482人,综合贫困发生率降至0.09%,实现整县摘帽退出,全县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成效。
1 看得见的幸福
湘乐镇任劳村地处子午岭腹地,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村民们说,村里原来是土路,出行很困难。“遇到雨天,常常是挽起裤腿,提着鞋,还是难免两脚泥。”
近年来,通过帮扶单位的大力协助,任劳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完成了村组电网改造,10个村民小组通村通组道路全部硬化。雨天里,娃娃们踩着水洼追逐打闹,再也不怕泥水灌进鞋子,泥巴裹满裤腿。
夜幕降临,太阳能路灯将村部主干道照得亮堂堂的,新建的任劳村文化广场上,村民围坐在一起,拉着家常,休闲纳凉。
改建任劳小学,实施村庄道路绿化,设立任劳村邮政代办点,开通无线电信网络……随着各项惠民工程扎实推进,任劳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基础设施建设是决胜脱贫攻坚战的基础,也是改善民生的迫切需求。
宁县坚持基建先导,全面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逐村逐户排查摸底,逐个逐项补齐达标。累计建成通村水泥路313条1512.7公里,257个建制村全部通上硬化路,并实施通组路畅通工程,实现了“班车通到家门口、货车通到田地头”。全县实施自然村动力电工程1323个,实现了从“用上电”到“用好电”的转变。实施光伏发电项目759户,每户年增收2200元。
今年45岁的盘克镇前渠村村民马宗会曾居住在窑洞里,2017年,他搬出窑洞住进新房。
“窑洞年久失修,住在里面很危险,光线也不好。住进新房子,不再担心安全问题。这几年从事公益岗位护林员、保洁工作,收入也有了保障。”走进马宗会的家中,他正在整理屋子、清扫院落。屋里,墙上挂着壁挂电视,牡丹花画卷色彩艳丽,马宗会说,房子敞亮了,心情也舒畅。
结合“两不愁三保障”硬指标,宁县通过实施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两项民生工程,重点解决了贫困人口房屋安全问题。危房改造过程中,宁县把有自主建房能力和没有自主建房能力的贫困户进行分类,区别塬面、川区的生产生活实际,按照建设标准和面积要求,实行差异化补助。易地扶贫搬迁时,坚持盯点盯户盯人,精准识别有搬迁意愿和安置意愿的贫困人口,确定了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两种模式,保证群众能“搬得出”。严格项目建设管理和住房质量监管,全面落实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同时,针对不同的易地扶贫搬迁方式,引导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务工或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确保群众稳定增收。
湘乐镇瓦窑村坐落在子午岭山区西麓,距县城30多公里。走进瓦窑村,一排排白墙灰瓦的易地搬迁房屋漂亮气派,通村水泥路干净整洁,一座座养畜棚里牛、羊、猪膘肥体壮。
走进村民董北冯的家中,地上的红砖颜色明亮,院子里劈柴码放整齐,厨房里白色瓷砖清清爽爽,灶台上两口锅锅盖擦得锃亮,董北冯正在将前一天做好的椒盐馍馍存放起来。
“2018年搬过来后,居住条件好了,做饭方便了,生活习惯都改变了,现在家里人可爱干净了!”爽朗的笑声,表达着她过上新生活的喜悦之情。
宁县累计投资12.33亿元,解决了22941户群众的安全住房问题,让所有农户都住上了“安全房”“保障房”。
县里采取集中供水与分散供水相结合,人人喝上了“安全水”,累计投资1.76亿元,铺设管道1394.53千米,建成安全饮水工程7829处。成立宁县农村饮水管理中心和水质检测工作站,常态化开展安全饮水工程管理和水质检测,保证群众饮水安全。
村村通上了水泥路、户户用上了动力电、群众喝上了自来水、家家住上了“安全房”……这些变化,对于贫困群众来说,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相关新闻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